校园欺凌事件越来越频发 孩子们该如何应对社会不公?
2021-11-03 14:42:21 来源:光明网
1
听新闻

威胁、辱骂、群殴……当下校园欺凌事件越来越频发,已经从单纯的校园事故转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课题组发布了一则调查报告,课题组对山东、广东、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六省的抽样调查显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32.4%,而遭受欺凌后选择“藏在心里”的学生经常遭受欺凌的概率为45.2%。

接近三分之一的校园欺凌发生率,也就是说每三个孩子,就有一个可能遭遇校园欺凌。如果说未成年学生不懂事,心智发育不成熟,偶尔欺负同学还可以理解并矫正,但老师为什么不管?家长为什么不替自家孩子讨个公道?令人诧异。课题组的调研发现,许多被欺凌的孩子根本没有把受欺凌事告诉老师和父母,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接近一半的受欺凌学生经常遭受欺凌。“见你一次打你一次”,这句周星驰电影里的玩笑话,看来还真道出了一些“校园小霸王”在现实世界里的蛮横嚣张。

毫无疑问,校园欺凌是一种社会不公,而如何应对社会不公,本身也是孩子们走向社会的一堂必修课。要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明白,对不法侵害绝不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否则侵害者只会变本加厉。而对欺凌者的及时制止,并给予一定惩戒,同样是教育其识别自身行为的危害与社会规则的刚性,防止其最终陷入无可挽回的犯罪深渊中去。

被欺凌的孩子为何沉默?这一方面是由于欺凌者的霸道和被欺凌者的软弱,欺凌者往往威胁被欺凌者不准告诉家长和老师;另一方面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的监护和教育缺位,导致越是沉默寡言的孩子,就越容易遭受欺凌,这就是课题报告所提到的校园欺凌中常见的“欺凌陷阱”。

家长是未成年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孩子被欺负了首先应当替孩子要个说法,但现实是,许多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自闭,不善与人沟通,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普遍。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年迈体弱,孩子在学校里就成了天然的弱势群体,也是欺凌者欺负的主要对象。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但由于缺乏教育惩戒权,他们或而出于维护班级团结和学校声誉的考虑,或而顾忌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许多情况下都采取“和稀泥”的手段息事宁人。这样欺凌者就会更加有恃无恐,而被欺凌者也就更加沉默不语。

防范和治理校园欺凌,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让被欺凌的学生敢于向欺凌者说不,并且让这种“勇敢说不”有切实制止欺凌的直接效果,则是最关键的着力点。前些年,有一个广为关注的校园欺凌案件,三名留学生在美国暴力围殴一名同学,受害人被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身体,用打火机点燃头发,整个折磨过程长达5个小时。受害人事后果断报警,最终美国检方判处两名主犯终身监禁,保释金超3600万人民币。这种“天价判罚”就带有一种鼓励反抗校园欺凌的普法宣传性质。

从越来越频发的案件中,可看出校园欺凌正呈现低龄化、网络化的趋势。在预防和治理工作中,如何调动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形成治理合力,对欺凌行为认定和处罚怎样安排,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如何惩戒,都需要加快补齐相关的法律短板。只有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纳入法治轨道,才能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