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绽放的青春 不能只有冷冰冰的就业率统计
2021-09-08 14:53:05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再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政策举措,深化实化就业创业推进行动,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就业工作稳中有进。然而,受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用人需求缩减,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稳就业压力加大。

从理论上讲,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大学生不属于弱势群体,其就业不应成为问题。问题在于,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市场化的就业环境,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供给与需求脱节,空岗与失业并存,就业市场“冰火两重天”。最近,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尽管多数高校并没有违背教育部“四不准”政策,但质疑高校就业统计造假、就业率存水分的言论依然不绝于耳。据了解,个别高校习惯于沿袭老模式、固守老套路,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心思集中到了就业率的统计上,而不是真实地推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渠道开拓。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有些毕业生看似就业了,实则是“走个过场”,并没有到岗就业。这势必会掩盖实质上的就业难,造成有关方面对就业形势的误判,进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就业统计造假,究竟是高校绑架了毕业生的利益,还是高校成了“被就业”的替罪羊?不可否认,教育部门主导高校公布就业率的初衷是好的,有利于推进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引导考生理性填报志愿,推动高校更加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当然,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能否就业、何时就业、如何就业及就业稳定与否,需要区分不同情况加以区别对待。譬如,现在有一部分毕业生放弃就业机会,一心准备考研或创业,在短时间内虽不利于就业率的提高,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却不失为务实的选择。由是观之,单纯地追求某一时间节点的就业率,不仅不符合客观情况,不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就业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提高就业满意度。换言之,就业率是就业服务的手段,不是就业工作的目的。而无限拔高年度内就业率的作用,甚至将其视为学校发展的“生死线”,势必让高校走入办学的误区,滋长“就业率造假”现象。

高校毕业生绽放的青春,不能只有冷冰冰的就业率统计,而是应有更多样的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季不应是就业“急”,除了统计他们的就业去向,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专项就业服务,重点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指导服务、就业帮扶等工作,提供就业咨询,拓展就业渠道,不仅把毕业生“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郭立场)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