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是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青云学校的常规活动,学校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合作、探究;为了响应“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号召,学校又将劳动教育融入研学实践,让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加有滋有味。
分享交流劳动感受
花海世界,绿意荡漾。南昌凤凰沟研学现场,学生兴高采烈地挖着红薯,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你们看我挖的红薯大不大”,平日里普通的一块红薯,此时俨然成为稀世珍宝。
突然一声哀号,“哎呀,又弄破了”,学生小马嘟着嘴,满脸不开心,活像自己的皮肤被擦破了一般。旁边的同学小欣告诉他:“要像这样,铲子要轻轻往下挖。”看到小马点头,小欣接着说:“离红薯远一点儿,向下向外挖,再围着它挖一个圆,最后用力就可以啦。”话音刚落,又一个胖胖的红薯被挖了出来。看着一堆红薯,喊累的学生也站了起来:“以后再也不叫辛苦了”“想到以前倒掉的饭菜,真觉得对不起农民伯伯”……
小学生在挖红薯,初中生则在谷雨滋润后鲜活的茶园里采茶。回想着刚刚的“茶文化”知识介绍,学生看清了茶叶的真面目——“两叶抱一芽,茶叶在中间”。在组长的示范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小竹篓开始采摘:“这也太简单了吧,找个‘三兄弟’还不容易?”许多学生的竹篓不一会儿就满了,但立刻有人喊了起来:“不对不对,颜色不对!”果然,小竹篓里虽然是满满的绿色,但细细一看,嫩绿、浅绿、深绿各不相同,大家似乎明白了什么。
学生小铭此时正小心翼翼地采摘着,嘴里一直念叨:“我要给老爸采最新鲜的茶叶。”可是不一会儿,班长就让大家把茶叶都收到一个袋子里去称重,这让小铭傻了眼:自己采摘的茶叶,不是应该自己带回家吗?“刚采的茶叶里有多酚类、醇类、醛类等物质还没完全氧化,直接泡茶会肠胃不舒服。”教师耐心地解释着,“放心,一会儿给你一袋能直接冲泡的茶叶带回家。”小铭这才非常不舍地将采摘的茶叶倒进收集袋。
“老师,刚才我偷尝了一片好嫩好嫩的芽,真是‘茶不可貌相’。有些芽长得可爱,口味却涩不堪言。”下午的分享中,学生小万的一番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茶叶摘完还要经过炒、烘等过程,多道工序后才能喝出大自然的清香味来。”教师耐心地解释着。“老师,我觉得脸上有点痒。”学生小郑一边抓挠一边说。教师立刻用肥皂兑水给他轻轻涂抹起来,这时一些“熊孩子”开始翻阅《常见病虫图谱》,打趣着说:“这仇家可就难找了,粉虱、蚜虫、叶蝉都可能亲了你一口。”小郑也哈哈大笑:“回去我要好好研究下粘虫板上的这些小东西……”
学生在“生疑——解答——探索”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一系列劳动实践,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精心设计劳动方案
丰富的劳动实践源于学校研学团队的精心设计。
“经过我们的前期调研,凤凰沟景区以生态农业为主,有观赏植物园、生态茶业、现代果业、蔬菜瓜果展示园等多个科技园区,教学资源丰富,场地也够大。”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接近自然,还要让他们动手、留汗,触碰真实的土地,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采茶、采草莓、挖红薯等,我觉得采茶倒是可操作,就是茶园里虫子多,上次去身上还被叮了几个包呢。”
“采茶不错,采茶、制茶、沏茶、敬茶,可以挖掘许多教学资源。至于虫子,我们想想办法就好。”
“虫子多说明环境好嘛,既然去研学,不妨再来次科学调查,看看到底有哪些小昆虫。”
“有道理,虫子要调查,茶也不能随便摘。采摘后要去称一称、量一量,看看摘得好不好,做到前有指导、中有合作、后有评价。”
“虫子多可以预防,但是小学生个子矮,估计采不了茶,要不要考虑挖红薯?中学生研学的时间也要错开,采茶、制茶、敬茶这些环节要排个时间表出来。”
“生态茶园安全、环保,所以只能选用生物防虫和物理除虫的方式,比如生物农药、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
“材料简单易得,也方便观察昆虫形态、调查昆虫种类,这是一节不错的《学习常见病虫知识》生态课呢。不如让生物老师也加入进来,比在教室里上课有趣多了。”
“还要给学生准备辅助材料,建议设计一份《研学手册》,就像导学案一样,指导学生上好这节户外劳动实践课。”
……
一会儿工夫,《常见病虫图谱》、粘虫板、竹竿等与研学活动相关的材料都准备好了,茶文化课、采茶实践、“百芽重”调查、“敬一杯茶”实践等相关流程也渐渐清晰起来。
一系列精心设计让研学活动的意义更加丰实,这些设计的精华被凝聚在一本本《研学课程手册》之中,成为学校研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载体,指导着学生在大自然中不断汲取养分。
劳动让研学落地
从精心设计劳动方案到分享交流劳动感受,学校抓住“劳动”这个主环节,让研学实践不仅是“游”在山水田园之间,也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研”去“学”,成为一场身心双丰收的“真学习”。
这是加长版的劳动课程。学校因地制宜,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源优势,遵循教育规律精心选择劳动素材,让学生在天地自然间真实劳作,在身体力行中去体验、去发现、去研究。活动以采茶、挖红薯、栽培种子等具体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劳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活动”,在学校的引导下,学生心中劳动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懂得要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这是补充版的德育课程。学生离开研学地凤凰沟后,草坪上不曾留下一张纸屑、一片垃圾,这何尝不是将学校“崇德向善”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果?鞠躬问好、捡拾垃圾、摆放好每辆自行车、擦拭好每片白墙……这是学生日复一日的劳动实践,也是一份知行合一的教育成果。
这是落地版的研学课程。本着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等原则,学校进行了全面而精心的课程设计。从实践项目的选择、劳动目标的确定、流程设计的准备,到实践指导、分组活动、现场展评,再到成果分享展示、实践报告撰写等环节,集中反映了学校课程设计的合理和系统。
在研学实践中,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一名学生小腿肌肉拉伤仍坚持参加研学,同学非但没有抱怨他走得慢还轮流搀扶;学生主动让晕车的同学坐前排,还贡献了提前准备的晕车贴和山楂片……这些美好的片段时刻都在上演,述说着研学实践的魅力。研学实践丰富的层次性、融合性、生成性,让研学成为学校创新育人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周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