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很多学校就会忙着收集教师一年来的教学与教研成果,从“收起来”“记下来”到“算出来”“发下来”,似乎就完成了对教师教学与教研的评价工作。至于评价是否成体系、便捷、易分析、有效度等问题,往往淹没在“发下来”的笑声或叹息声中。近年来,我校立足校情、凝聚共识,着眼于特色化、可操作、易接受、有成效,构建了学校信息化教师教学与教研评价体系。
把教学与教研能力评价体系“树起来”
一般而言,要总结提炼校本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体系,一是研究关于教师评价的系列文件;二是寻求从事教师专业评价研究专家教授的学术指导;三是开展从教师代表、教研组长、学科主任、中层管理到学校领导的逐层研讨;四是设计量表,进行学生和家长层面“你认为的优秀教师专业指标”问卷调查。
我校经过多维聚焦、反复完善、系统优化,进而形成以教师多样化自主化发展为核心,以课堂教学能力、信息化运用能力、试题命制能力、作业设计能力、发展学生特长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维度,以阶段化、实证化、增值化、积分化为路径的“一核”“七维”“四径”的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体系。其中,“一核”是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也是回答“为什么评”的问题;“七维”是评价七个方面的主要指标,回答“评什么”的问题;“四径”是评价4个方面的主要路径,回答“怎么评”的问题。
与“一核”“七维”“四径”的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体系配套,从可接受、易操作、有成效的角度出发,制定了《教师教学与教研能力评价表》,把7个方面的评价内容进一步具体化,这让教师专业发展有了“风向标”,教研工作开展有了“推进剂”,学校教师评价有了“处理器”。
把教学与教研能力发展数据库“建起来”
传统的纸媒化教学与教研评价的评价向度和评价效度往往是单一性的,教学与教研评价从纸媒化走向信息化,或者说从1.0步入2.0,不仅评价数据易于采集取样,更重要的是构建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数据存储与分析系统。
一是构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电子档案袋。教师取得教学与教研成果时,可以随时用手机拍照上传到平台;要进行职称、荣誉等相关评审时,可以随时从平台上下载资料;要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状况时,可以在平台上查看专业成长曲线图。
二是构建了学校教师发展的数据资源库。学校通过数据平台,既可以进行从学科教师、教研组到学科组,从科任教师、班级教师到年级教师,从青年教师、中年教师到老教师等层级化分析,也可以进行不同教师、不同教研组、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均衡性分析,进而借助雷达图,能够在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全方位了解教师专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把教学与教研评价机制“用起来”
实施教师教学与教研能力评价,关键在于让教师有“方向感”“成就感”,而不能只是让教师有“约束感”“畏惧感”,能够使他们心中有目标、眼中有亮光。
一是坚持公平性原则。设定每个教师的基本积分同为60分;实施积分考核,以同一学科为单位。这样,在评价维度上就尽可能寻求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切入点。
二是坚持阶段性原则。设定以一学年为一个积分周期。
三是坚持实证性原则。要求积分登记必须提供实证材料,没有相关实证材料不予积分认定。
四是坚持增值性原则。主要以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为主,突出正面引导,而不强化横向比较,不进行负面评价。具体来说,当教师学年教科研积分达到学科积分平均数,其超出平均数的积分部分对照一定的奖励结构比例,兑换相应等级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把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加进来”
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校本教研基于学校的着力点、为了学校的合力点、发展学校的动力点是否能够找准、聚焦、发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针对性。信息化教学与教研评价体系较强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很好地解决校本教研针对性的问题。
一是聚焦整体,实施主题式校本教研。通过学校教学与教研积分数据的整体分析,抓住学校共性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因素、理论困境和解决路径,每学期面向全体教师开展1到2次以专家引领为主要形式的主题式校本教研。
二是聚焦学科,实施专题式校本教研。通过学科教学与教研积分数据的系统分析,梳理学科系列突出问题,并按照这些问题的价值大小进行排序,抓住问题关联的教学情境,按照问题价值大小次序开展系列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的专题式校本教研。
三是聚焦年龄,实施分层式校本教研。通过基于年龄的教学与教研积分数据分析,了解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等3个年龄阶段教师各自专业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每学期开展1到2次分别以实践引领、教育科研、课程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分层式校本教研。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教科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