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双减”和教育评价改革都旨在使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回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正面积极回应全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关切。近年来,在陕西省西安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积极推进“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改革,通过科学构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出了以“双减”完善教育评价内涵,以教育评价改革深度推进“双减”的西安模式。
坚持科学有效,构建“破1立5构7”的“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西安市2013年成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近年来,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指导,创新构建了“破1立5构7”的“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1即唯分论,5即“五育”观,7即指标研制、工具研发、监测诊断、结果反馈、应用指导、课堂变革、教育改革七环节),以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推动“双减”落实落地。
(资料图)
“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以破唯分论、立“五育”观为根本出发点,以课堂变革、教育改革为根本落脚点,聚焦学生发展质量,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形成了以教育评价牵引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评价的西安经验。
1.研制指标及工具,解决“用什么评”及“怎么评”的问题
创建“五维三段三团队”研发模式(“五维”即品德、学业、身心、兴趣、负担等五维度,“三段”即小初高,“三团队”即权威专家、教科研专家、优质学校校长团队),自主研发建成评价工具库。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为重点内容,科学开展质量监测评价。截至目前已完成7次监测,含小初高三学段近32万人次。
2.基于“三真三有三紧扣”自主研发评价工具库
融通中外,借鉴PISA、TIMSS等国际先进测试系统,提出“三真三有三紧扣”(“三真”即真情境、真问题、真能力,“三有”即学生有兴趣、教师有触动、课堂有改进,“三紧扣”即紧扣学生实际、紧扣课程标准、紧扣中高考改革)评价命题原则和要求,使监测和评价富有针对性、纠偏性、矫正性和引领性。
3.创新构建“三级九到位”结果反馈模式
构建“三级九到位”(“三级”即市、区/县、校3个级别,“九到位”即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党代表等9个方面)评价反馈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动能与合力。
坚持协同推进,以教育评价牵引形成教育发展新格局
1.构建教科研“131”“双减”工作新思路
“1”即构建德智体美劳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3”即构建“科研+教研+培训”三维一体教师素养提升体系;“1”即落实“双减”,深化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构建“五育”学生发展质量培养路径。
2.构建教科研“1+2+N”“双减”工作新格局
“1”是市区两级教科研部门,“2”是市教科院两所创新实验学校、教研员和班主任两大工作室、科研部和评价部两部门下沉学校,“N”是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监测、思政课、学科思政、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思维型教学、脑与学习科学、心理健康、科技创新与科学教育、财经素养教育、家庭教育、跨学科教育教学等24个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及1564所实验学校,引领做优课后服务,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高校等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双减”工作新格局。
3.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深耕“西安好课堂”,构建“五育”学生发展质量培养路径
面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为契机,落实“双减”任务新要求,积极践行陕西“三个课堂”,聚焦西安“名校+”,打造“西安好课堂”创新品牌,做到“两坚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为学服务;“三统筹”——统筹学习与生活,统筹校内与校外,统筹课堂与课后。以评价为牵引、以教师为关键、以课堂为阵地、以思维为核心,深耕“西安好课堂”,推动陕西“三个课堂”在西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牵引市域教育质量观显著转变,“双减”工作成效显著
挖掘并智慧运用教育大数据,提升评价精准度,如新城区“学生常态成长记录袋评价”、碑林区“阳光学子育人工程”、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的“‘蒲公英’学生发展一体化评价系统”、铁一中学“生本发展的过程性多元化评价”、高新一中初中“中学生品德行为评价”、交大附中“生本品能化育”、高新实验小学“1+N评价模式”、西安小学的“学生多元化星级评价”、纺织城小学“3+2学业能力多元评价”等,牵引区域、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引领西安市教育质量观、学校“五育”办学观、教师“五育”课程观、学生“五育”成才观、家长社会“五育”人才观显著转变,讲好“双减”故事。
“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西安经验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多位专家肯定,走出了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创新教育改革之路,充分发挥了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科学、有效推进、成果共享。目前,《西安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四卷)已公开出版。
坚持系统推进,促进教育评价与“双减”融合共通
西安市聚焦减负提质增效,通过研发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双减”落地落实。2022年1月,“陕西省‘双减’工作动态”第13期专题印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21修订版)》,评价改革牵引“双减”落实落地的经验在全省推广;2022年4月,《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被国家教育部门作为全国第四批落实“双减”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指标体系将“五项管理”、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减轻作业负担等要求细化到评价指标中,推动“双减”要求落细落实。
1.“双减”赋予教育评价以新的内涵和方向指引
西安市教科院以评价牵引教师“双减”关键地位和课堂“双减”主阵地作用,实施“331”行动方案,“三标”引领、做优“三课”、赋能教师发展,促进“双减”与教育评价画好学生全面发展同心圆。
(1)聚焦“双减”落实深度,“三标”引领
“三标”即聚焦学生“五育并举”,研制《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学生评价牵引“双减”更实更深更高;聚焦课堂教学提质,研制《“西安好课堂”质量评价参考标准》,以课堂标准促进课堂提质增效;聚焦作业设计质量,研制《西安市义务段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以作业规范促进课后减负增效。
(2)加深“双减”落实厚度,做优“三课”
做优“三课”即深耕“西安好课堂”、做优课后服务(第二课堂)、做优名师公益优课(课外减负)。深耕西安好课堂,强化课堂的“双减”主阵地作用,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做优课后服务,即聚焦第二课堂,开展区县、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多方参与的论坛、交流活动40余场次,提升“双减”社会满意度;做优名师公益优课,即聚焦课外减负,开展西安“名师公益优课”周末线上教学,截至目前,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名师公益优课共1919节,访问量达60183610次,有效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
(3)增进“双减”落实效度,赋能教师
构建“科研+教研+培训”三维一体、一体化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路径,赋能教师“四新六能力”提升。“四新”即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六能力”即教师育德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课后服务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教师是落实“双减”的关键,教师“四新六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双减”落实落地。
2.教育评价为“双减”提供实证数据支撑和行动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博士生导师罗良对西安市2021年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监测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西安市评价监测工作将质量监测放在“157”大体系中措施得当,反馈内容体现出指标综合全面、数据分析到位、问题概括全面,与国家方向一致、步调一致、思路一致,体现出“西安特色”。
(1)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
“五项管理”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西安市第七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出同样的结论,例如八年级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与语文、科学成绩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每天的作业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最佳时间段为1—1.5小时。
(2)补课时间与学业成绩
监测数据还显示,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补课时间越短,学业成绩越好,不参加补课时成绩最好;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每周的补课时间对语文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补课时间段的语文成绩差距很小。
(3)睡眠时间与学业成绩
“五项管理”强调睡眠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必要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监测数据显示,四年级学生睡眠越充足,学业成绩越好。八年级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与语文、科学成绩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每天的睡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最佳时间段为8—9小时。
通过分析作业时间、补课时间、睡眠时间等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充分表明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控制中小学生作业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时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双减”和教育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两种不同路径,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将进一步促进“双减”和教育评价融合共通,推进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人才成长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陕西省西安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主任 解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