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年暑假,北京一高校学生程思礼惊奇地发现,每天学校外面挤满了要进校的研学团,道路都快被旅游大巴车堵塞了。除了名校爆满以外,其他的景点里的研学队伍也越来越多。 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今年暑假期间,家长让孩子们出去走走看看的愿望更加高涨,研学成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推高了研学的热度。 当研学处于“高温模式”下,研学是否真正实现了有“研”有“学”,是否更好地发挥出实践育人功能? 研学旅行并非“研学游”说起研学,并非是今年才有的新鲜事。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意见》对研学旅行进行了系统解释和明确界定。研学旅行是一种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意味着重点在“研学”而非“旅行”,要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在社会各部门推动下,研学旅行发展迅速,更在今年暑假形成热潮。 在山西省太原市太师三附小万科城小学,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组织了系列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探秘兵工厂、寻访家乡非遗文化,让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给予学生将知识经验与社会经验融合的难得机会。 在一些地方,政府“兜底”进一步促进和规范研学旅行的发展,从今年开始,郑州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24年全面铺开研学旅行。为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郑州市教育局规定,研学旅行应做到全程公开、透明,不得发生任何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必须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将防溺水作为暑期研学主题,按照“县委主导+政府组织+村委主持+教师主讲”的模式,开设“快乐暑假”、“七彩假期”、防溺水宣讲等夏令营研学活动200余场,覆盖全县村村寨寨。 …… 在暑假这一特殊的时间点,学校抓住契机,逐步形成成熟的研学机制,让孩子们在创新中成长、在活动中成长、在运动中成长、在探索中成长。 随着研学的火热,一些商家和机构也纷纷推出研学产品。一些价格不菲的“研学游”更是引起社会的热议。 这些价格高企的研学游不仅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困扰,也给家长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一初三学生表示,一次去北京的研学游要3000多元,妈妈不同意去。但是自己连县城都没出过,也想出去见见世面,然而1000元是家庭所有人一个月的生活费,3000元的旅行费用的确负担不起,内心真的很矛盾。 而路线相似的研学游,在不同机构的定价也有所不同。以5天4晚的高校研学游为例,有的机构报价6880元,有的则报价4980元,更低的还有3000元。让人不禁疑惑,几乎相同的内容定制,为什么价格差异这么大?其中的定价依据是什么? 专家指出,虽然看起来都叫研学,实际上,目前市面上价格高昂的研学游并非研学旅行,两者有着本质区别。研学旅行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而市面上的“研学游”一般是商家和机构打造的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在市场的刺激下价格一路高涨,家长也会被其花样繁多、包装精美的外形所“忽悠”。 除了价格虚高以外,研学游实际内容与广告宣传不符、“游而不研”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有的机构打着“名校励志行,播种大学梦”“开启名校之门,规划美好明天”的旗号,实则仅在学校门口拍照“打卡”。还有一些研学团采取“放养”式管理,孩子们在博物馆自由活动,有的直接席地打游戏、刷视频。这样一趟下来花费不低,但是“研”和“学”的效果都没有达到。 也有的研学游行程安排混乱,让学生们身心疲惫。例如有研学公司开发了“工位研学”,实际上是带学生们在互联网公司的工位上围观“打工人”的一天。 为什么研学产品会出现这种状况? 在研学猫创始人魏巴德看来,到目前为止,研学游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行业标准,加之概念界定模糊,导致研学游的进入门槛低,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评价准则亟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的研学公司都是小散弱,这导致硬件、安全、食宿、课程都很难标准化。而标准化可以降低研学风险,提高企业毛利率,利于行业健康发展。”魏巴德说。 研学旅行需坚持教育性和公益性原则“研学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行为,教育性应该贯穿始终。”山西省古交市第一小学的班主任成东欢老师告诉记者。那么教育性如何实现?记者跟随成老师亲自体验了一番。 一座形似“手风琴”的巨大建筑前,一群孩子好奇地四处张望。这是山西省古交市第一小学的学生,来到山西省科技馆参观。“我最喜欢的是二层展厅,我一进去就被天花板上的银河系吸引了,讲解员叔叔惟妙惟肖的讲解和现场的场景变化,仿佛带我们进入了浩瀚的宇宙,简直太震撼了!”学生开心地说。 在该校的研学中,由班主任随行,学校校长带队,旅行机构配备研学手册、导游和司机。在出发前,学校也会组织各学科教师开会,共同设计一些题目,将语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融合,在研学中穿插讲解。 据成老师介绍,由于学校地处县城,在研学旅行时会优先选择大一些的城市,让孩子们走出去,见见世面,开阔视野。也会进行专题研学,比如传统文化线路,参观晋商博物馆、太原古县城等,让孩子们了解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 如何将“游”和“学”结合?成老师表示,研学发挥“学”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游”的过程中,旅行前后的努力也必不可少。只有贯穿始终的“学”才能让研学的实践育人功能充分彰显。 “在出发之前,一般会布置查资料的作业,让学生们自行了解景点的背景知识,做到‘有备而来’。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文是一项训练重点,所以会借此机会让学生们写一篇游记,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督促学生注意观察,很多学生甚至会拿个小本子,认认真真地记下导游的介绍。”成老师说。 高质量的研学旅行意味着带队老师要付出更多辛劳。记者跟随成老师,观摩了一名普通班主任在研学全程中的工作。从及时制止学生买路边摊食物,防止吃坏肚子;到学生丢手机,老师亲自“破案”,为学生找回手机;再到学生把水杯丢在景区,半路返回为学生找水杯……在研学旅行中,班主任不仅是育人的教师,更是事无巨细、全程看护的“保育员”。 在成老师看来,研学旅行要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它不是耳提面命的静态课堂教育,也不是单纯游山玩水式的旅行,它要求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提升专业化程度。 学校如何提升专业化程度?中国教科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晓燕建议,在课程体系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立足国情、域情、校情、生情,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制订课程整合计划。要以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建设为核心,科学设计课程主题、研学线路、课程目标、实施环节、方法步骤和成果呈现、课程评价等。 在管理规范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研学的准入标准、师资标准、收费标准、质量标准、评价标准等。 在安全保障机制方面,王晓燕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企业、机构、家庭各负其责的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 加快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还有研学基地建设。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几年来,一大批国家级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的持续建立,标记着研学旅行迈向专业化的坚实步伐。 在海南省屯昌县的坡心互联网农业小镇,学生们正在参观蔬菜大棚,工作人员给学生们介绍不同的蔬菜,讲解蔬菜种植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们感受种植的乐趣,劳动的种子在学生心中逐渐发芽。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太湖龙之梦乐园,学生漫步生态岛,实地观察湿地生态系统,在白鹭洲系统学习湿地知识。湿地的奥秘与大自然的乐趣如画卷般展开,绿水青山的美好愿景变得触手可及。 让研学发挥好实践育人的功能,还需坚持公益性—— “校外机构组织的研学游价格太高了,学校组织的研学遵循公益性原则,价格只有几百元钱,基本上都能让学生负担得起。”成老师介绍道。 规范研学游需要多头并进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统计,2021年研学机构已突破3万家,潜在消费群体超过2亿人。 整顿研学游存在的一些怪现象,光靠教育部门一家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措并举,多头并进。王晓燕认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切实负责对承接研学旅行业务的旅行社经营资质、经营范围和服务内容进行规范审核,并对其依法规范经营情况实施质量监督。 与此同时,行业整体的师资专业化水平也急需提高。 一年前,刘鹏从教培公司转行,成为研学机构的课程研发师。入职后刘鹏发现,这家研学机构的从业者很多都是半路出家。 根据2023年前程无忧的研学调研报告,有七成参与调研的受访机构表示,现阶段从业人员数量不充足、专业人才供不应求问题突出,有一部分工作人员是转型而来。其入行前从事的行业主要是教育培训(36.8%)、科技/互联网(18.4%)、文化传媒(14.2%)、旅游(13.3%)等。 不仅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而且数量不足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刘鹏说,尤其是到了暑假,根本忙不过来,一个人要带几个团,只能去找兼职老师。前程无忧研学调研报告中,有九成研学机构找兼职老师当“临时工”。其中,研学导师(40.4%)、协管老师(28.9%)、活动总控(17.3%)是最为紧缺的岗位。 记者在招聘网站搜索研学老师、研学导师,显示该职位招聘学历多为大专,对其他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方面要求也较简单。 “研学最初多是旅行社和教育培训机构延伸出来的一项业务,从业人员水平分化比较大。有一部分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强的专家,但是很多人也是一知半解,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了。”北京某研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研学行业急需建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照标准培养相应人才,逐步将研学人才培养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开设研学旅行相关专业正逢其时。”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组委会执行秘书长邓青说。 近些年来,为了让研学游走上职业化、正规化的道路,各项举措握指成拳,行业规范的路径逐渐清晰—— 行业开始探索建立研学从业者的标准。2020年,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确认的《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研学从业者需要具备师德为先、学生为先、以身作则的素养,会设计与实施课程,具备组织协调、安全保障等技能。可见,真正要做好研学门槛很高。人社部的新职业定义指出,研学旅行指导师是策划、制定、实施研学旅行方案,组织、指导开展研学体验活动的人员。 作为一种新兴职业,研学旅行指导师需要既懂得旅游又理解教育,既有理论又能实践,兼具教师、导游、安全员、项目经理等多种传统职业的特质,体现了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张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此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上更要和产业实践相结合,去了解产业的需求与难点”。 为了让研学师资进一步专业化,2019年,教育部增补设置“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高职专业,主要面向研学、旅游、教育、工业的实施服务和研学旅行项目策划、课程设计、安全管理、基地运营与管理等工作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已有33所高职院校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开始招生,到2023年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达到106所。 研学旅行如何行稳致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