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40】
盛夏,祁连山北麓,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戈壁炎风,伴着漫漫黄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燥得人嗓子冒烟。
"20 多年前,我第一次来甘肃酒泉的时候,戈壁夏日也是这般酷烈。"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蒋卫杰对记者说。
【资料图】
" 瞧这滩上,一马平川,能建多少大棚,长出多少瓜果!" 和 20 多年前不一样的是,他当年的这句感慨,如今已经变成现实——茫茫荒滩上,一排排近百米长的半透明温室大棚,在骄阳下泛着淡淡的水蓝色。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
" 呦,蒋老师来了!" 近处一间大棚门口,探出一张黑黝黝的笑脸,说话的是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种植大户范立德。
甫进大棚,便被热乎乎的水汽拥裹。一行行番茄已长到拳头大小,挤挤挨挨在枝头,红亮亮、沉甸甸,仿佛等不及要蹦下来。
" 那边棚里,我的小吊西瓜、无花果、葡萄也长得不错。" 范立德喜不自胜地叨叨着自家棚里的宝贝," 蒋老师教的法儿可真好使,扣上大棚,戈壁滩变成了大果园!"
千百年来,河西走廊可是 "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 " 啊!蒋老师使了什么妙法?
" 你闻闻,这里可有土腥味?" 蒋卫杰带记者来到另一间温室。
还真是,棚里润得清新,没有丁点儿土味。" 要想搞种植,土壤、水和阳光必不可少。这里尽是沙子石头,哪有土可用?所以,20 年前,我们就下定决心,这里的栽培不用土!" 蒋卫杰解释。
" 不用土,用什么?"
" 喏,就是一方方就地取材的基质。" 他拨开番茄根部地膜,一方方棕白相间的碎粒露了头,正是它们代替泥土,成了蔬果的营养源," 烂菜叶、秸秆、蘑菇菌渣,没用的炉渣,还有牛粪、猪粪……只要科学调配发酵,效果比泥土还好呢!" 蒋卫杰很是得意:" 国际上无土栽培,一般用营养液,但成本高、管理烦琐,用在这戈壁滩上不接地气,种植户咋会买账?"
戈壁种菜,水也是关键。天干少雨,水从哪儿来?记者疑问。
蒋卫杰手朝远方一指:" 看,就是那里!" 顺着手指望去,远处绵延的祁连山上,白雪皑皑。" 酒泉天干地不干,和这里的大田作物一样,蔬菜水果喝的也是冰川融水。不过,它们是论‘滴’喝。"
通过修建水渠、管道,再铺设膜下滴灌、喷灌管线,附近的冰川融水被输送到大棚园区,一行一行、一滴一滴喂到植物根部。
" 能省多少水?"
" 种番茄,每亩比大田节水近四成,产量高出好几倍!" 蒋卫杰煞是自豪。
想靠戈壁农业挣到钱,光解决水和土的问题还不够。
" 种大棚比普通大田精细得多,人工也是很大一块成本,得从科技角度想新招。" 蒋卫杰说,他们为温室大棚量身定制了一套水肥一体化设备,滴灌水的同时将液体肥料也一并喂到植物 " 嘴 " 里,省去了人工施肥的麻烦。
记者看到,每个大棚中央都有传感器系统,农户只需打开手机 App,就可以查看大棚里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肥供应数据;点点屏幕,就能自动给作物上 " 空调 " 或 " 暖气 ";大棚顶端统一装备了臭氧杀菌设备,棚内瓜果授粉靠专门施放的熊蜂 " 做媒 ",红蜘蛛等害虫则依托科研人员带来的丽蚜小蜂等 " 对付 " ……
" 大棚种植本来是操心的活儿,但用上这高科技,再雇上些人手,一年冬夏两茬瓜果,40 个棚我都干起来了!" 范立德话里透着得意。
" 收入咋样?"
" 不瞒你说,一年六七十万纯利。" 范立德嘿嘿一笑," 镇上好多人跟着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如今都吃上了‘瓜果饭’。"
据了解,截至 2022 年底,酒泉市已开工建设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示范点 122 个,万亩园区 12 个、千亩园区 32 个,戈壁生态设施农业面积达 17.6 万亩——昔日的丝路重镇,在戈壁荒滩掀起了一场亘古未有的农业技术革命。
(本报记者 杨 舒 宋喜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