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头条:湖南江华实现乡村学校教研地域和人员全覆盖——优质教研补上乡村校短板
2023-05-29 09:58:18 来源:教育装备网
1
听新闻


(资料图片)

近3年来,获省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奖42项,其中县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美教育”探索与实践等10余项教科研工作在省级以上相关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这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给出的教研答卷。  位于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经济欠发达,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素质等远不如大城市,江华是如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  成立协作片让教研落地江华地域广,学校分散,偏远乡村学校常态化校本教研成为难题。  2020年4月,一次全县教研专题大讨论时,江华教育局决定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校本教研常态化”“联片教研制度化”“研训一体化”“县级以上教研规模化”的“四化模式”,以优化品质教研路径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打破传统教研单点、单维度的架构,江华成立高中、初中、小学教研协作片11个,每名教研员联系教研学科。片区实行学段衔接、学科融通,建立县域、片区、学校三级联动教研体系。教研协作片合作有效将学校传统式、个人权威式研究转变为多人合作共同研究。  黄石完全小学是该县最偏远的农村小学之一,年轻教师少,教师流动性不大。多年来,教研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状态。该县教研室将黄石完小与码市中学、启汉小学、竹市完小等组成跨校教研协作片,黄石完小得以参与到码市中学的省级课题“乡村学校‘乡村味’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和启汉小学课题“听评课提升教师素养研究”中,通过团队的引领和指导,把脉学校教研,形成“教、学、研”合一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  此外,江华教育局还推进县级以上教研规模化,构建“上课+评课+专题讲座+互动交流+活动反思”的教研模式。近两年来,江华申报各级课题6000余个,涵盖管理、教学、后勤等领域,激发全县教师教研潜能,人人成为“教研员”,人人参与课题或微课题研究,实现教研地域和人员全覆盖。  信息化助推教研全覆盖“同听一节课,同评一堂课。”近日,江华白芒营镇中心小学一年级语文组教师与黄泥江村教学点教师进行网络评课,用信息化打通地域界限,助推县域教研全覆盖。  从2020年上学期开始,江华所有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与其管辖的村小(教学点)通过网络联校开展线上教研,让优质教育资源和教研方式下沉到教学点,以此解决音乐、美术教师不足的难题,网络联校成为乡村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助推器。  3年来,江华共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网络联校建设,打通乡镇中心小学与教学点教研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该县教育局副局长鱼宗肆介绍,目前,全县已建成网络联校和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实现教学点与城镇孩子同上一堂课,也让教学点教师参与到高质量的教研中。  “加强学校教、学、管的深度联通,强化备授课一体,以弥补学校教研的短板。”沱江镇第一小学校长黄兴华说。2020年9月,该校将“破解学生厌学、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困难,创新优化教育教学手段”作为校本教研的常态化研究课题,以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作为研究重点,引进电子白板和智能班级管理工具,从课件制作、听课评课、师生互动、互动教学、家校沟通等5个方面进行研究,覆盖学校管理、班级建设、课堂授课、教师备课、听课评课、家校沟通等,信息技术在校园被广泛运用,智慧校园正逐步变为现实。  微团队辐射教研成果2019年底,江华县教育局抓住乡村教育的关键少数,成立班主任、家校共育等16个专业微团队,以学习、实践、反思促进教研转型。  微团队一方面从自身专业建设和基地校特色品牌建设着手,实现专业能力和团队凝聚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指导一所基地校探索推进特色品牌建设的教研路径,并用以奖代补的方式为每个基地校每年提供3万—5万元的研究经费,激励团队将成果进行辐射。  2020年5月,家庭教育微团队成立,构建县域家校共育T—P—B(团队、平台、基地)模式,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开发以文化传承、家教智慧、家风家训为主的家庭教育课共计160余节,到各中小学、社区、村寨等开展各类讲座300余场,同时创建全县家长学校网络平台,平台至今开展直播课30余场,注册家长10万余人,受益家长40万余人。  江华芙蓉学校是班主任微团队研究基地校,也是一所新建学校,80%的教师是新招聘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班级管理尚不成熟。该校与班主任微团队探索专题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并与心理健康教育微团队合作开展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专题培训。“加入班主任微团队后,接受了系列培训,思想和行动上都发生了很大转变,班级管理工作方向更明确了。”江华芙蓉学校教师毛瑶说。  “教研成了乡村教育的一大动力,教研团队聚焦教育教学的难点、痛点、堵点集中发力,更有利于打造江华教育品牌,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江华教育局局长唐代林说。

标签: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