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年的时候,我受邀创作一部以张桂梅老师为原型的长篇儿童小说。
张桂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作为一个教师,不可能不知道她,作为一个写作者,也不可能不关注她,不可能不想书写她。我想,出版社选了我来书写这个故事,多半也是因为我与张校长是同行吧。从教多年,校园于我,是多么地熟悉,多么地亲切啊。可是,像女子高中这样的校园,却又有着太不一般的独特性,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所以,这次的书写,又那么不寻常,那么富有挑战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和编辑一边收集资料一边讨论,那半个多月,我每天都被张校长的事迹激荡着,那些素材汇入脑海中成为一股激流,想要找到一个出口,奔腾而出。很快,我以一天一个章节的速度完成了长篇儿童小说《山行者》的创作。《山行者》是这本小说的原名,张校长骑马家访的事迹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一闭上眼,便可看见空阔的天地和起伏的山峦、窄窄山道上的瘦马与张校长。
4月份,这部小说的初稿完成了,但是我心中的遗憾却越来越大。我觉得,仅凭资料写出的故事是欠缺温度的,因为张校长这半生所从事的事业是最有温度的,所以,作品的这个缺点简直是致命的,实在有愧于主人公。所幸,编辑与我有同感。我们决定,争取一个面对面采访张桂梅校长的机会。
7月,采访终于成行了。来不及细看一下这个四季如春的美丽城市,我们立刻坐上开往华坪的小巴。路途中,我一直有点儿恍惚,真的要马上见到那位“传说”中的张校长了啊!能看到她在校园里巡视了吧?能看到她手执那只绿白相间的小喇叭,在走廊里催促孩子们“快快快”的场面了吧?能看到张校长的办公室了吧?能看到孩子们做操吧?在面对张校长的时候,我该如何提问?我的采访提纲合适吗?我整个人又兴奋又惶恐。
这样的心情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令人高兴的是,我们走进校园时,正值孩子们的课间操时间,我静静地站在角落里,看着学生们那青春洋溢的舞步,连与我们同来的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都说:“你们来巧了,好多来采访的人,都没赶上呢。”
当我真的站在张桂梅校长面前,被介绍给这位个头小小、异常瘦削却精神奕奕的老师的时候,我的心却一下子平静下来,她那棕色的、亮晶晶的眼睛,有着神奇的安定人心的力量。
张校长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看你很面善。”我是真的第一次面对您啊张校长,我暗想,也许,这就是我们同行同业者之间一点儿小小的、心灵的牵绊吧。
张校长的办公室简朴洁净,窗下摆着书桌、木椅,墙上挂着书法作品。让我非常意外的是,张校长非常健谈,她的叙述简洁、流畅、生动,极具画面感,条理清晰,时间线也很准确,几乎不用整理便可用作素材。可见,这些往事全都牢牢印刻在她的脑海里,而她一直在谈论的,就是对学生们的教育和办学的趣事,对于其中的艰辛却只字不提……我们也尊重张校长的意愿,在书中没有提及。她的声音非常亲切,口齿清楚,字正腔圆,那种与生俱来的教师的气质,是刻进骨子里的。
在她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我深深地叹服于她的教育观。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她是如何在学业上、做人上引导着她们逐渐前行的……后来都被我一一地写进小说中,对于被教育者、教育者和所有读者而言,这些都是极宝贵的东西,我只愿我的一支拙笔能够表达之万一。
更让我敬佩的,是张校长极为先进且极富温情的女性观,她教这些女孩子自尊、自立,同时又尊重小姑娘们特有的对生活的好奇与试探,她严厉但不古板,她教会她们:走出去就尽量不要回头……又让她们:尽情地去享受生活,享受情感,享受自由的生命体验。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师,有着最通透明亮、最年轻的、从未老去的心。
张校长聊得很尽兴,然后,她利落地结束了谈话。她张开双臂挥动着说:“好了,就这样吧,去吧,该干吗干吗去,做你们想做的事去吧。”
我终于看到张桂梅校长和她的学生们了,比一切报道、资料中更鲜活、更有温度,也更让人感动。
“做你们想做的事去吧。”这是整个采访最让我动容的一句话。最终,小说定名为《向山而行》。唯一遗憾的是,有的采访素材不能用到书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每重温那些照片和音频,越看,越听,便越发觉得可惜,张校长说的一些那么精彩的教育故事没能写到书中去,或者,这么可爱的表述没用上……
可是我想,这都不要紧。因为,我们有无数的方式和无限的时间,来记述一个伟大的灵魂的行藏。
(作者系作家、编剧,江苏省南京市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