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心血呵护“特教宝宝”成长——我所认识的吴武典教授 世界视点
2023-06-08 09:50:11 来源:教育装备网
1
听新闻


【资料图】

过去几十年里,吴武典作为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和岭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创系主任,一如既往地热爱着特殊教育事业,即使80余岁高龄,依然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勤勉的作风,在特殊教育这片热土辛勤耕耘,为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作出了许多贡献。  为人:学做君子 践行中庸之道吴武典出生在台湾宜兰农村,少时家境贫寒,但聪慧勤敏,喜欢深思,学业成绩很好。虽然父亲在他13岁时过世,但父亲好学又多才多艺,古典文化和书法造诣颇深,良好的家学渊源,既奠定了吴武典良好的古文基础和传统文化根底,也滋养了他的儒雅气质,他言谈举止和眉宇间总透露着睿智与灵气。初中毕业前,他从未想过要当老师,但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而言,想要继续升学念书,读免学费又提供吃住的师范院校是唯一的选择。于是,他放弃了当科学家、政治家的梦想,选择了花莲师范学校,此后便常以师范精神自勉,并立志成为孔子一样的好老师。求学的日子,他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可贵品质,沉默寡言、顺从内省,负责、用功、成绩好。有次班会,有位同学问:“怎样才能不犯错?”老师说:“问吴武典。”临时被点到,他愣了一下,站起来无意识地回答:“言多必失!”接着又补了一句:“沉默是金。”  这是吴武典性格使然。他常说起,自己年少时木讷寡言、内向害羞,被女同学封为“石膏像”。  那段时间,他每日写日记自省,每周的周记文字工整、内容充实,被校长和导师视为典范。老师们的评语不约而同都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奠定了他的人生底色,这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基本色调。  反求诸己、尽其在我,是吴武典一直以来的座右铭。反求诸己,是做人的修养;尽其在我,是做事的态度。吴武典认为,为学不离做人,学问不仅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他不仅努力践行儒家文化,同时也用儒家文化来解释和解决特殊教育问题。他认为,特殊教育的许多争议问题,如融合课程的“普”与“特”、教育安置的分与合等,亦可本着中庸之道原则寻求解方。  为学:学贯中西 一生奉献教育师范毕业后,吴武典成为小学教师。此后,“石膏像”几经变身。按照吴武典的说法,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范精神熏陶下,他全心全意奉献,成了“拼命三郎”。有感于社会变迁迅速,就不断想着新点子,创造新东西,他又成了教育界的“多动儿”。“看起来,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但不变的是,我一直守着教育,守着学子。虽然辛苦,却是乐在其中。”吴武典说。  吴武典是台湾杏坛“老兵”,从小学教到大学,六十年如一日,也是一位特殊教育老园丁,耕耘特教数十载,年逾古稀仍是“老而不休”。1986年,吴武典创立了台湾第一个特殊教育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特教所并任首任所长,从此与特殊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早年,吴武典因缘际会投入特殊教育,为的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中年,在台湾师范大学创立了特殊教育系,只因为“特别的事业,需要特别的人才”。晚年,来到湛江,创立了岭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为的是“两岸一家亲,共筑特教梦”。  吴武典对特殊教育事业怀有满腔深情。他说,人一生下来,无论因遗传特质或环境条件,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等的,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鼓励每个人从各自的起跑点上,奋力向前,发挥潜能。在他看来,社会不能因各人先天特质不同、文化种族背景殊异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而不公地对待或限制每个人的发展机会。  吴武典说,特殊教育的核心是了解特殊学生的特质和需要,提供适切的教育安置、课程与干预。如何为残障学生选择适切的特殊教育安置方式?需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别、障碍程度、居家远近和个人意愿等因素,综合考量、审慎决定,并视进展情形弹性调整。  特殊教育体现人道精神,因应社会需要,需立法保障,在施行上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弹性。“在多元化社会中,它不只企求均等(equality),更强调公义(equity),以适应个别差异,保障少数且弱势的族群。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比普通教育教师具备更多的爱心、信心和耐心,并且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吴武典说。  特殊教育体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理念,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吴武典认为,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或社会对特殊教育重视的程度,可大概窥知其文明程度与教育水平。特殊教育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要了解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以资借鉴,并与世界脉动同步;另一方面要有自知之明,根据本土社会文化的特质和条件,务实地推进。  吴武典的学术研究不追求功利,不看重课题项目经费和是否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是与社会责任相联结,重视沟通、合作和创新,秉承教育“爱无疆界”的胸襟,持续推动特殊教育研究、交流与政策呼吁。  在学界看来,吴武典是以学校心理学为基础,以跨领域视野、系统性研究,悠游于教育与心理舞台的全方位特殊教育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教育、心理、辅导、测验编制、特教政策、身心障碍、资赋优异等众多领域。他说,学术上的多领域经营并非自己的刻意追求,而是因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边做边学。他从全局出发,超越外在形式,于本质与功能思考问题,促成不同领域整合。  在同事眼里,“吴教授对特殊教育有用不完的热忱与精力,即使退休依旧没有停止工作,经常看到他周末仍在办公室,离开比年轻人还迟。他的工作室就是一个小图书馆,老师们经常去那借书,向他求教,他总是来者不拒,实在是后辈们的典范”。在广州市南沙区启慧学校任教的特教毕业生陈伟说:“先生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会跟着我们学最新的网络用语,用最流行的姿势跟我们合照,也能很快理解并运用一些网络梗和我们交流。对于他来说,岁月只是带走了肉体上的活力,他的内心始终如孩童般热烈而纯真。”  为师:立己树人 深刻影响学生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吴武典珍惜并尊重与他交往的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诲人不倦,成己成人。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大爱。  为培养广东省特殊教育人才,原湛江师范学院(现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院长罗海鸥于2012年赴台参访师范友校,拜会了退休不久的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创系主任吴武典,请教成立特殊教育系事宜,并力邀吴武典协助开办特教专业。随后,吴武典应邀来到湛江,和郑荣双教授共同创立了原湛江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并担任系主任至今,参与到两岸协同培育特教专业人才的事业中来。  吴武典全力以赴投入特教专业建设,提出“先学做人,再学为师”的师道精神和“为学要如金字塔,既能博大又能高”的为学之道,依“现代中国人—优秀大学生—专业特教人”三连贯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育理念,达到“五会”“五力”和“五有”的特殊教育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五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五力”即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与时俱进能力。“五有”即有经师的本事、有人师的涵养、有教学的能耐、有特别的爱心、有特别的知能。  在吴武典的科学规划、统筹运作和亲力推动下,岭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2年,共培养了513名优秀毕业生,为广东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吴武典提倡“教在课堂,育在课外”。在校园的每个地方,食堂、操场、教室、奶茶店、球场,都能时不时看到特教系的台湾老师与学生在一起。特教系的很多大一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说道,大一时不知道特殊教育是什么,甚至还很失落,但到了特教系之后,在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尤其是和蔼可亲的台湾老师影响下,他们爱上了特教、忠诚于特教。  真正的师者,能积极而深刻地影响他人,让人感到坐不住,有急于学习、急于工作、奋发向上的动力。吴武典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师者。岭南师范学院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数学系毕业生刘金青说:“我为什么要考清华,就是听了吴武典教授的讲座,要去读数学教育的研究所,提高中小学教师数学教育专业化水平。”就是这样,特殊教育界的一位教授润物无声,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阅历,点燃了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立己树人,影响了一大批学生。  吴武典讲课让学生感动,给人以享受。他说,作为一名教师,讲课要能进入学生的内在世界,才有意义。所以无论是上课,还是开设讲座,他都会精心准备讲义或发言稿。他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传递着榜样的力量。  见证了岭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的成长,吴武典说:“早年,因缘际会投入特殊教育事业,我把特教当作我的‘孩子’。在我职业生涯中缔造了两个‘特教宝宝’,一个在台湾师大,已经37岁;另一个在美丽的湛江,11岁了。看到两个‘特教宝宝’茁壮成长,是我职业生涯最欣慰的事之一。”  (作者系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执行系主任)

标签: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