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又逢一年毕业季,毕业典礼、师生联谊、家校互动……最是此时真情在。不过,在很多校园里,在泪水和狂欢之后,留给后勤部门和保洁阿姨的是弥漫着特殊味道的教室、凌乱不堪的寝室。他们不得不艰难穿梭于形式各异的“离校艺术品”中——肆意飘飞的试卷屑、铺洒地面的各色垃圾……如同台风席卷过后的街道,或是街边彰显个性的“涂鸦墙”,让人唏嘘不已,以至于不少学校需要通过购买社会保洁服务来处置这些“离校艺术品”。 青春是热烈而激情的,但喧闹过后如何优雅退场,这是学校育人能力的一种展现。笔者觉得,毕业离校,转身的背后应尽显文明和优雅。师生为亲人,是情的牵挂;教室寝室为家,是心的不舍。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在日常细节中,让学生体会到情,感受到暖,待到离去时,才会有尊重与小心,有爱护与珍惜。如何收获这种德育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关注日常——培养文明礼仪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将视角更多聚焦在日常的礼仪训练中,力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判断和行为规范。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日常的德育要在讲中练、练中学、学中成。教师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时候,不仅要使用富有精神力量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内心,特定的礼仪行为训练更是必不可少。欲使德育理念入脑入心,真正落地生根,还要关注理念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真正的行为习惯,以此来推进德育的良性循环。 如何做?可以通过学校的礼仪教育来提升德育的成效,例如开设专门的研究课题,博采众长,邀请专家加入。同时要在教学资源、研究经费、教学硬件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以求形成一套常态化、全方位且行之有效的德育机制。在全面培养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时,要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文明礼仪不仅存在于个人和校园,更要在家庭与社会中践行文明行为。 环境滋养——创造文化氛围创造学校文化氛围,用文化滋养成长,帮助学生将文明礼仪内化成自觉行为。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文明礼仪的校本课程固然重要,但学生的习惯模式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想要彻底改变,绝非是几门课程便能做到的容易事。将课堂所学应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让文明礼仪真正在学生心田埋下“认同”的种子,这才是礼仪教育的第一要义。营造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是一种有效途径——专题宣传栏、主题黑板报、走廊提示语等,让学生每天耳濡目染于文明礼仪氛围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模仿的楷模,是校园行走的礼仪使者,是教室里当然的“文化首席”,是对学生产生强大影响力的外在标尺。教师以尊重之情对待学生,学生便会以尊重之心对待社会。此外,礼仪展示课、礼仪说课……精彩纷呈的课题展示活动,礼仪成长指南手册,家长进校园礼仪讲座,可以更好地将礼仪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当所有外在的环境都在向学生施以正向影响时,学生便会以和善、尊重的态度面对他们周围的世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当大多数人面带微笑报以善意之时,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回馈以微笑,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文明礼仪便会在我们的身边“传染”开来。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有效引导——注重关键事件把握教育中的关键事件,加以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在细节中体味人性的美好。 校园中每天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抓住其中的关键事件,便是抓住了教育的最佳契机。在校园里,宏大的叙事固然可以赚足眼球,但细节处更蕴藏着人生的美好与纯真的人性。比如初入新校园,你的一个小小的纪念品,便可以迅速拉近与新同学的距离,校长站在校门口的一句欢迎、一个微笑,亲切感和认同感便会自然而生;成人仪式上,教师的一次紧紧拥抱,也许会让学生心头微热、泪眼蒙眬;在与自己某段校园生活告别之际,将教室“最初的模样”留给未来即将坐在这里的学弟学妹们,文明之花便会在这些素未谋面的学弟学妹心里悄然绽放。这些关键事件,彰显的是自律与利他之心、达己达人之德、美美与共之情,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最温暖的赋能。 美好源自内心之爱,细微彰显素养之本。对于毕业生而言,留言册的惜别是同学间美好情谊的宣言,横幅上的标语是母校的殷殷寄语,而干净与美好的教室寝室、恋恋不舍的母校情怀、感恩感念的纯粹祝福,或许才是这一段青春岁月里最好的印记、最美的画面。文明入学,优雅离开,这是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完美连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更是推己及人的同理之心的彰显,这才是“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最美诠释。 对于一段美好的成长岁月来说,学生们在这里生活过、热爱过、挥洒过,告别过去的身份,留下多年的回忆,更应将干净整洁的美好与纤尘不染的纯粹留给这一方天地。有人说得好,学校之大,不只在于传递大学问、培育大真知,更在于涵养大格局、砥砺大情怀。尊重师者,对朝夕相逢的保洁阿姨亦然。小事见真章,细节蕴真情,将课堂之外的微小之力融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6月,让毕业生的离校尽显文明和优雅,这也许是每所学校都应当思考的常态化教育课题。 (作者系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