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积极响应号召,以艺术设计为乡村振兴助力,着力探索创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学院组建了一支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艺术乡遇”研究团队,将创意设计与乡村振兴融合,展开了新时代高校设计教育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 德艺融合以价值认同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职责所在。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设计院校纷纷将目光投向乡村,探索出许多富有创新性、艺术性、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艺术乡遇”团队以此为契机,认真思考设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并将之贯穿课程思政建设始终。 学院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主线,围绕地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观照乡村发展、树立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使命担当。“艺术乡遇”团队深刻挖掘乡村文化,将之转化为设计灵感和源泉。乡村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中既包括耕种、养殖等生产文化,饮食、服装等生活文化,祈福、祭祀等民俗文化,也蕴含了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助人为乐、诚信友善的社会风尚,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在课程教学中大量援引恩施白虎图腾崇拜、西兰卡普织锦艺术、土家女儿会节庆活动、雕花剪纸等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感悟乡土文化魅力;将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等命题纳入课堂,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展开艺术赋能乡村探索,拓展了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 知行合一以乡村美学实践推动项目制教学改革“艺术乡遇”团队坚持知行合一,深入湖北襄阳、咸宁、鄂州、孝感等地开展乡村美学实践。团队先后完成“华中康养地 中国桂花城”咸宁文旅品牌规划及特色旅游项目设计、鄂州梁子岛国家4A级景区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及旅游纪念品设计、孝感“桃花驿”特色文旅小镇整体规划及品牌形象建设、宜城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及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等代表性项目,并为20多个乡村完成了品牌形象设计,形成了“一村一特”雏形。 立足实践,团队大力开展项目制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洞察市场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从教学手段、教学进度、教学反馈三个层面综合把控,循序推动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专业与市场、个体与团队“四结合”,建立内部学习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机制。团队在实践中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效的考核体系。除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团队互评外,还邀请行业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批评指正,以更好地实现与市场的对接。 在“品牌整合设计”课程教学中,团队承担了“2021首届中国(武汉)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咸宁展区设计”项目,以“我为咸宁文旅推介官”为主题,要求学生借助广告学、设计学等相关理论,依托湖北咸宁的特色文旅资源,开展旅游标志、海报宣传、主题商店、旅游纪念品等设计实践。教师在开课之初即发布任务,明确结课标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带着任务,围绕具体问题展开思考。考虑到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的把控能力,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分阶段进行成果汇报,以适时进行修正和优化。通过4周的项目制教学,近10件学生作品得到落地推广,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教学效率的“双丰收”。 协同育人构建设计教育赋能乡村的创新机制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设计师具有设计自觉和创新意识,还需要将乡村环境整治、文化认同、产业振兴、人才培养等问题纳入统筹思考,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才能真正以艺术设计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艺术乡遇”团队构建了“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定期开展“大师进课堂”,邀请乡村手工艺人开展讲座和设计工作坊,弘扬乡土文化之美;与各县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文博机构建立联系,开辟民俗馆、博物馆等校外学习场所,引导学生深入田野乡间感受乡土魅力;与乡村建设单位、文旅公司等共建校企研究中心,对接实际项目,为学生打造实践实训平台,同时也为制定人才培养大纲、建设课程体系提供参照。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坚持价值引领,实现德艺融合、知行合一。“艺术乡遇”团队通过教学实践中的系列探索,为设计教育立德树人创新实践提供了行动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