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农村园的发展态势也越来越好,社会的认可度、家长的满意度也在逐年提升。为让农村园孩子既能接受与城里孩子同样质量的学前教育,同时也能体验农村在地资源的课程价值,很多农村园纷纷进行类似“基于在地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这一研究课题。
在经验分享时,一些教师在提及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看法时,时不时会提到:“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干了一辈子农活,难道现在还要让孩子下地干农活吗?”“我们送孩子到幼儿园是学知识的,干农活在家里就可以学,干吗还要到幼儿园学呢?”……从这些转述中,不难听出一些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干农活的排斥与不认可。那么,家长对农村园组织孩子干农活真不认可吗?
杨老师在一所农村园任教已有10个年头。她喜欢带着孩子们到幼儿园附近的田园里体验种植的乐趣,与孩子们一起晒柿子、摘玉米,并把这些场景用照片、文字记录下来,在班级群及时发布,还将这些碎片化的场景进行梳理、提炼,形成课程案例,与家长分享。一次,她将孩子们晒番薯干的场景拍下来,并将他们的话语、想法进行简短的记录,在班级群与家长共享。家长看了之后纷纷留言:“谢谢老师的用心,让孩子们参与了全过程,很有意义。”“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也学会了珍惜食物。”……家长的留言,有对活动形式的点赞,有对活动内容价值的判断,有对课程推进的思考。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下,家长意识到干农活是学习过程,也是幼儿园开展的课程活动,幼儿园组织的农活与家里的农活是两回事。
通过大量的访谈,我们发现,家长不认可幼儿园孩子干农活,实际是一个伪命题。它多是出于一部分家长对农活的想象,以及对幼儿园课程的不理解。对幼儿园来说,把家长真正纳入课程,让家长明白农活的“内里”,这不但对孩子重要,更是让家长认识到农村生活价值的过程。
首先,要让家长体验到教育的“在场感”。作为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可以学到什么,生活得怎样。那么,幼儿园就应满足家长这份期待与需求,建立家园联系栏、组建班级微信群、开展亲子实践活动等,多维度、多角度支持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让他们能体验到教育的“在场感”。
比如,案例中的杨老师,对幼儿园开展的农活在班级微信群实时播报,将孩子的行为、自己的教育观察笔记与家长分享,让家长在照片、文字中品味到孩子干农活时专注、认真的学习品质,从而看见孩子的学习、成长。
其次,要让家长时刻感受到教育的价值感。幼儿园组织孩子干农活、做农事,主要是落实课程内容,它与家里开展的农活有本质区别。因此,在组织农活前,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孩子的兴趣、经验及需求,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运用家园共同构建、共同推进、共同分享的机制,建设具有班级特色的班本课程,让家长体会到课程前、中、后的教育价值。
比如,杨老师会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幼儿到附近的种植基地开展研学活动。特别是每次主题活动结束后,都会让家长谈感想、提建议,将家长卷入课程建设,在听、做、想的过程中体会到农活的教育价值。
再其次,要让家长时刻体悟到教育的活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农村园家长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着独特的情怀,他们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立足本土,不忘乡音乡情。作为农村园教育工作者,要创设多种路径、多种方式帮助家长实现愿望。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去唤醒农村园家长的价值认知,用丰富适切的教育形式去激励农村园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用充满活力的课程去帮助农村园家长体悟农活所蕴含的滋养生命、浸润心灵、塑造品质的价值。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