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播报:尊重儿童成长规律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
2022-10-09 10:05:39 来源:教育装备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家庭和幼儿园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让他们能尽快适应从学前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家长需要做什么?幼儿园可以从哪些方面给予家长正向的引导和支持?本期专刊聚焦此话题,希望能给出一些答案。

幼小衔接是不少家庭关注的问题,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和健康成长,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对北京市各类型幼儿园开展了有关幼小衔接工作现状与问题的调研。调研发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园更清楚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对需要从哪些方面给予家长指导与影响,家园如何形成合力以保证幼小衔接的科学性,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资料图】

调研发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开展以及学习准备方面的问题尤为明显;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导致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对家长的培训和指导有难度。如部分家长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孩子心理品质、学习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或者不认同幼儿园的做法,或者对孩子期望过高、急于求成,都导致幼儿园在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方面存在困难。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家长科学认识学前教育

要有效解决家园共育理念不一致的问题,首先需要帮助家长正确科学地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基础性的含义应该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奠基性。幼儿园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的准备阶段,它的任务在于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阶段给予幼儿的应该是能够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习惯、品质等。其二是启蒙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选择的教育内容比较粗浅,涉及的是学科教育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些知识和技能还要以幼儿可感知的方式呈现,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幼儿园阶段要进行符合孩子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育,这是一个需要遵循的基本前提。3—6岁儿童的学习需要适宜的教育环境,这是由其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幼儿需要在与人和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调保教结合、保教并重。幼儿园不是幼儿学校,因此它的教育内容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要为幼儿打造“儿童的乐园”,在幼儿阶段努力让孩子“现在快乐,未来幸福”。孩子的成长不可重来,宝贵的童年不可复制。要珍视童年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守护好孩子唯一的童年,让教育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过早地超越其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能力。

幼儿园需要引导家长了解幼儿在此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学前教育的重点,才能促进家园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去除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正确认识问题产生的根源

学前教育“小学化”等拔苗助长的做法对孩子带来的伤害不言而喻。幼儿园“小学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不尊重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是违背孩子天性的一种不科学行为。“小学化”属于学前教育的功能异化表现,主要表现为学前阶段过度的早期智力开发、过早的优势智能定向、过量的单一兴趣培养、过重的学科知识学习等。

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源自教育压力给家长带来的心理恐慌。幼儿园之所以出现“小学化”倾向,有着以下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其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的标准化课程考核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以学业成绩为主,使得家长陷入对优质教育资源竞争的焦虑中;其二,家长担心孩子如果不提前学习小学的相关知识,升入小学后会跟不上教学进度,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业成绩;其三,幼儿园的游戏化课程理念、学习方式与小学的学习方式有着较大差异,幼小衔接阶段对如何通过“零起点教学”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其四,幼儿园自身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理解和实践仍存在一定差距,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幼儿园教师是从小学教师转岗而来,容易将小学教学经验迁移到幼儿教育中;其五,面对学校教育的压力,有些幼儿园不能坚守教育规律和科学理念,为争取生源,采取妥协的做法,满足一些家长希望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需求。

要认清“小学化”的危害,首先要明确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幼儿学习的特点是什么?学前阶段幼儿的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无意注意伴随下的随机、碎片化学习;二是以多种感官为渠道的感知、体验式学习;三是以动作伴随的操作式学习;四是以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情绪化学习;五是在生活和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整体化学习等。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所持经验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幼儿的学习要充分感知,要在自然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中学习。

对幼儿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他们的需要、兴趣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天性被充分释放,他们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能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成人给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顺应其天性,引导其发展,让幼儿在游戏、探索、发现、体验的快乐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小学化”做法不单是在学习内容上的超前,还有一种需要注意的现象是教育内容并未出现所谓的“小学化”,但其形式却表现为高度控制,以一种机械、刻板、整齐划一的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这也是需要引起警惕的“小学化”的表现。

关注学习品质的培养,促进家园协作有效衔接

知识经济与技术变革的时代,世界教育改革已开始出现新的走向,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标准教育体系将逐步被以促进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的核心素养教育体系所取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比让孩子学习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包含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等,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学习品质既包括兴趣、动机、坚持性与抗挫力、独立性、专注力、计划性等特质,也包括精细加工、深度理解、反思、批判、创造、想象等具体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可以引导家长科学认识学习的关键问题,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入手,做好幼小衔接。

世界学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趋势正在从关注“学了什么”向“怎么学”转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不少小学低年级教师发现,那些抗干扰能力、专注能力和坚持性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学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相反,那些注意力涣散、倾听能力较弱、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孩子,则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的问题。这些孩子中,不乏有提前灌输了大量小学知识的孩子,导致出现厌学情绪。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中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孩子每天得到多样刺激的机会、父母对儿童游戏和活动的参与,都能对孩子未来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产生有利影响。

幼儿园要与家长、社会合作,共同为幼儿创设和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和资源,使得幼儿能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并形成终身有益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要形成有效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可以尝试以下做法:一是开展有关专题讲座,促进家长对学习品质的了解和认知。二是引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家庭观察,在此基础之上展开讨论。三是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体验幼儿的游戏和学习过程,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如何支持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四是邀请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家长进行互动,引导家长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即将到来的小学学习。五是通过家长之间、家园之间的研讨,梳理有效经验,帮助家长在支持孩子主动学习、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管理情绪等方面获得有效的支持策略等。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北京市学前儿童同胞关系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JYB008]的研究成果)

标签: 学前教育 学习方式 帮助孩子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