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开始,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实施“强基计划”,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最近已有30多所高校陆续发布了今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这一招生改革试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发了联动效应,比如不少中学开设了“强基班”。如何看待这种联动效应,怎样避免成为简单的升学对接,怎么以此驱动高中育人方式深度变革,值得深入思考。我们请学者就此发表观点,同时选择两所采取不同培养模式的高中的实践作为参考。——编者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亟须重视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高校与高中学校的密切配合、协同培养。对接“强基计划”,高中学校开设“强基班”,正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主动反应,对于探索高中—高校衔接培养模式有一定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比如2009年起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着眼于培养世界基础科学中的领军人才。为此,各试点高校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机制,试验区有望成为我国培养一流科学家和战略科技人才的摇篮。
但有试点高校评估发现,如何识别、筛选出富有潜能和创造力的“种子”,在培养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研究志向的引导等,成为各试点高校的最大困惑与难题。
事实上,对创新意识、学科兴趣和潜能特长的关注与培养,仅从高等教育开始是不够的,亟须从基础教育着手,尤其是高中时期作为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学生求知好奇热情迸发的时期,是创新精神与志向形成的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特别是针对具有天赋及才能的儿童青少年进行早期发现和培养,是教育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中“强基班”要避免成为简单的升学对接
对接“强基计划”,高中学校开设的“强基班”应注意避免成为简单的升学对接。从当前高中的“强基班”看,有些是照搬“强基计划”的实施举措,在招生方式、课程设置、编班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有诸多相似和衔接之处,旨在为瞄准“强基计划”目标的学生提供更高难度、更加高效的学习机会。但普通高中的教育性质与功能毕竟与高等教育不同,纷纷设立的“强基班”如果缺乏科学引导和有效监管,可能加剧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非但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选拔与培养,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方面,高中“强基班”应该注意:
避免对现行招生政策带来冲击。有的高中以“自主招生”的名义,面向全省或全市“掐尖”招生;有的单独组织“超标超纲”的学科测试提前招生;有的在初中合作办班或提前签约,锁定优秀生源;有的公办高中借壳民办学校混合招生或通过减免学费和发放奖学金,拼抢优质生源。多年来,国家政策一再禁止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形式的违规招生和生源抢夺,“强基班”招生若撕开了口子,将影响和破坏当地的教育生态,需要进一步严格规范高中自主招生权限、办法和程序,明确招考条件、录取标准、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要求,维护正常招生秩序。
避免加剧高中教育的应试倾向。有的高中直接将原来的“竞赛班”改设为“强基班”,配备专门负责竞赛的教练,在休息日、节假日开展集训;有的集中全校优秀师资,为少数学生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的学习资源与发展路径,加速加深学习内容。这就引发了这样的思考:学科竞赛优胜者或笔试成绩高分者是否等同于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如果仅以升学为目标组织教学、单独编班,在教学上多学、早学、学难一些,将带来强化应试教育的弊病。
避免窄化高中教育目标。普通高中作为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强基班”也应立足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设计教育内容,聚焦学科志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发掘学生的潜能与特长,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帮助高校选到适合且优秀的学生,实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
跳出应试窠臼推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
对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来说,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重在推动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
一要更新教育理念,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高中教育要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顽瘴痼疾,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本领为目标,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创设合适的生长环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学科志趣、优势特长,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沉溺于竞赛名次、论文和专利申请等成果产出,警惕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行为遏制学生的创造力。
二要改进识别标准,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高中学校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发科学的测验工具,从情绪、认知、能力等多方面考察学生的潜质;选拔标准应更加多元,可采取以考试成绩为主,结合平时学业成绩、表现性评价、面试、校长或教师推荐与学生自荐等多样化的方法。同时,应健全学生发展机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将个人志趣的发现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为短期内选科、中期选专业、长期找准职业方向提供助力。
三要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实践表明,通过为少部分学生提供差异化教育,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不总是有效,也是不公平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更多采用融合制的情境分组或混合能力分组教学,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具包容性。为此,深化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要以新课程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依托走班制、学分制开展分层教学,即通过横向扩大课程数量,纵向实行分层课程,使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课程选择、课时安排、课业难度和课外活动项目,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社会能力同时得到提升。
四要加强与高校合作,推动中学—大学贯通培养。“强基计划”强调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科潜能,必须破解高中育才中存在的学科应试与学科潜能开发的矛盾,相应地要求高中教育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发展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超越高考”,更加关注学生在大学的学业成功和未来发展。同时,有必要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贯通设计,特别是加强中学和大学的有效衔接,强化课程体系衔接、协作机制构建和交流平台搭建,充分利用大学资源为中学教育提供支持,包括联合培养、课程设计、共研项目、专家指导、实验室利用、基地共建等,特别是探索在高中开设本土化的大学先修课程,以课程为依托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连续培养。
(作者单位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