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文化: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原点丨闵行情|最新快讯
2023-07-04 04:39:52 来源:百度新闻
1
听新闻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三冈水长》。这本《三冈水长》文史汇编集,是“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主编顾福根先生是本土文化工作者,数十年来深耕于马桥文化历史的发掘。他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马桥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如今结集成这本《三冈水长》,让我们,也让后人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马桥,感受到这块土地从远古至今的魅力所在。

7月3日起,第三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马桥拥有竹冈、沙冈、紫冈

三条古冈身带遗迹,

故为“三冈”。

“马桥遗址是

上海向超大型城市发展的源头,

马桥是唤醒上海五千年历史文化记忆的

一个开始”。

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马桥文化,海纳百川的源头》节选。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一起跟着声音,看看事实如何……

点击收听朗读

“冈身”孕育辉煌的上海古文明

“冈身”是上海等沿海地区特有的一种地理现象。

据考证,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长江和海水交互作用下,在现今上海地区的西部,发育出上海的古海岸线“冈身”。其纵贯了现在上海的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奉贤五个区。

“冈身”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贝壳砂堤构成,比附近地面高出几米,走向略似弓形。东西最宽处达10里,最窄为4里,是古海岸线的沉积标志,也是上海滩逐渐成陆的有力佐证。

随着“冈身”形成,上海的海岸线稳定下来。“冈身”以东为尚未成陆的海疆,直到汉唐以后至近现代,才逐步成陆,形成现在的市区和浦东。“冈身”以西从低洼地,逐渐变为淡水沼泽沉积地域,随后便有人类居住。由于当时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海产丰富,孕育了辉煌的上海古文明。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共计发现了先秦时期文化遗址约30处,其中以上海地名来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就有三处: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它们均位于上海古海岸线“冈身”地带。

三大古文化共同形成上海文化的源头

“如果说崧泽文化是上海之源、广富林文化是上海之根,马桥文化就是上海之本。这三大古文化,好像是构成‘沪’字的三点水,缺一不可,共同创造了上海古文化的辉煌。”高蒙河说,这三大古文化的存在,表明上海参与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共建进程。

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的“崧泽文化”,距今约5500年,上承距今约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下接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史前文化阶段。

以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村发现并命名的“广富林文化”,距今约4200年前后。当时的上海,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人口减少,发展乏力,很多发达时期良渚文化的移民流离失所,北方黄河流域的移民偶有迁来。在“广富林文化”时期,上海跌入到有史以来的文化最低谷。

考古发现,在距今约4000年以后,相当于中原的夏和商时期,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不断进入到上海西部的“冈身”地带。它们和上海本地留存的良渚文化遗民一起,共同发展了“马桥文化”。马桥遗址坐落于上海闵行区马桥镇,大体位于上海古海岸线“冈身”文化遗址走廊的中部。

“马桥文化既是远古上海走出历史低谷的起点,也是远古上海开始向近现代国际大城市攀援上升的原点。马桥文化开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的源头。”高蒙河说。

据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宋健介绍,马桥遗址最早发现于1959年,考古学者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除了有大量的出土遗物和遗迹外,还发现了一些自然遗存,为研究马桥文化的性质和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资料。

充分挖掘上海古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考古学会前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曾指出,在6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上海呈现出“两头高、中间凹”的马鞍形文化发展态势。

马桥遗址最早发现于1959年,考古学者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图为1960年第一次发掘现场

作者:张建松

朗读: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 高一(1)班 希林娜拉

编辑:汤婧娴

文字内容:明镜文化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

标签: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