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头条:亲沙乐土 自然生长
2023-04-10 10:57:34 来源:教育装备网
1
听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课程资源利用的本土化、生态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发资源的教育价值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华山镇中心幼儿园位于黄河故道大沙河畔,有充足的沙、土、泥及丰富的地产资源和优秀的本土文化。“亲沙乐土”自然体验园本课程的开发,将黄河故道的本土资源融入课程,立足于乡土资源的本土性、生活性、自然性、价值多元性特点,从幼儿的天性出发,让幼儿走进自然、社会,探索自然奥秘,领悟生命意义,产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立足园本,创设生态环境。幼儿园室外环境应具有生态性,让幼儿感受生命的多样性,让室外环境真正成为幼儿获得多样化经验的场地。这是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我们创设户外环境的初衷。  幼儿园在保留前户外大型操场的基础上,在后户外创建了“农韵·童趣园”。这里有坡度舒缓的山坡、深浅适宜的沟壕、马赛克瓷砖水池、鹅卵石铺成的小河,还有利用乡土资源搭建的游戏屋。比如,幼儿自主阅读休闲的阅读小屋、凉亭,利于幼儿操作探索的木悦坊、陶乐坊,富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农家小院、老磨坊、编织区等。幼儿园种植的植物,在考虑美化作用的同时更多地考虑教育价值,体现不同季节特征的树木和花草品种繁多、随处可见。幼儿在春有花、秋有果的富有生命气息的户外环境中,观察、探索、体验、感受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多样,获取丰富的经验。  依托资源,创设特色环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提出,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结合本地土质特点,我们在户外游戏区增加了玩土池,里面是沙河特有的沙土,为了便于幼儿观察、比较不同土质的特点,我们在沙土池旁边又开挖了一个黏土池。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们创设了砖木建构区,支持幼儿开展砖木建构活动。绘画墙区域在墙壁水彩画、粉笔画的基础上,增加泥土画、泥浆画,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泥土的黏度与绘画效果之间的关系。利用本地黄胶泥易塑形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楼中间的空地上创设了黄泥艺术创意区,开展黄泥捏塑活动。各种玩泥区域的设置,为幼儿认识不同状态的泥土、了解泥土的特性、探索泥土的秘密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活动区域缺少就近的收纳设施和引水、清洗设施,于是进行了环境改造,在两个土池里埋设水管,增加水龙头,便于幼儿引水。为方便幼儿玩土过程中取水和清洗,在玩土池、砖木建构区旁边新建洗刷池,在绘画墙区域增加水龙头和水池。为便于幼儿自主收纳,我们又扩展了收纳空间,增加了便于移动的筐、三轮车、收纳和操作平台一体的设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调整材料,满足探索需求。为支持幼儿的自然体验,我们在游戏区投放了不同实验器具、开放性松散材料、自然类材料、工具等,在环境中呈现相关的启发资料,如大师作品、与泥土有关的绘本等,呈现幼儿的探索过程和自我表征的图片与绘画作品。我们搜集与沙、土、泥有关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资料,沙、土、泥在生活中的运用等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美化幼儿园公共环境,支持幼儿与环境互动。注重投放材料的目的性、层次性,如在壕沟区投放长短、宽窄、厚度不同的木板,支持幼儿铺路架桥;在壕沟区投放小扁担、棍子、桶、竹篮等,支持幼儿合作运土,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等。  活动中,我们发现操作性的游戏区劳动工具或器具不够充足,不能完全满足幼儿使用工具的需求。如在砖坯制作区,幼儿用水和泥,但比例不容易控制,只能一遍遍尝试,和好的泥浆直接用手抓或捧进砖坯模具里,既影响活动效率也错失了操作工具的机会。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在区域的活动需求,分别投放适宜的工具、器皿,支持幼儿探索操作。如在砖坯制作和砖木建构区增加水桶、水舀、铁锹、砖模、树桩夯器(用于砸实地面)、瓦刀、抹刀(用于挖、抹泥浆)、尺子、颜料、画笔、水管、线(作为砌墙水平线)等。各区域工具材料的调整指向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幼儿探索的需求。  融通领域,开发适宜课程。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泥土课程在科学探索、艺术创作、砖木建构、壕沟改造游戏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开启指向五大领域的深度学习,如科学领域包括利用沙土、黏土,对比种植植物,发现不同的吸水、蓄水特点;探索干黄泥变黏、泥塑作品保存,与沙、泥土有关的动物和自然现象等。语言领域包括学习泥土绘本故事、儿歌、设计图纸等活动。  教师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兼顾课程内容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考虑幼儿在一个游戏场域的多领域经验。如在挖壕沟活动中,幼儿设计壕沟造型,选择挖掘工具,不断改造壕沟,其间发现了蚂蚁、潮虫、蚯蚓等小动物以及树根、草根,就对土壤里有什么很感兴趣,于是生成了主题活动“土壤里的秘密”,幼儿认识到土壤是动植物的家,进而关注生命成长。  泥土孕育生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让幼儿了解泥土与动植物及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小农庄游戏、编织游戏、磨坊游戏,通过种植活动的联系,形成多领域活动相融的课程样态。如将种植的蔬菜运送到小农庄的厨房里加工成菜肴,把收割的麦子拿到磨坊磨面,用磨好的面烙馍、包饺子,幼儿不但品尝到了劳动的果实,而且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了自然生命与自我的关系。  灵活安排,拓宽实施路径。为充分发挥特有资源的课程价值,教师预设活动内容、活动目标、实施方案,为幼儿创设丰富而有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有层次的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根据课程内容,教师追随幼儿兴趣,灵活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活动形式,支持幼儿自然体验。确保大班额情况下幼儿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开展户外游戏活动,我们综合考量园所空间、活动时段,调整了户外活动区域安排表,将前操场、黄泥艺术区和后户外各区域分区安排,采取班级轮流的方式开展活动,每两周各游戏区域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活动。同一个时段安排就近的游戏区供一个班级或同年龄段幼儿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游戏区域。同时,执行户外区域班级预约制度,教师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的实施需要,灵活调整活动区域、时间安排,尝试开展中、大班混龄户外游戏,允许幼儿跨区域活动,幼儿佩戴信息牌,采用教师站点的方式观察、指导幼儿游戏。  “亲沙乐土”自然体验课程,有利于营造激发幼儿探究、交往和表现的环境,融通集体活动、区域游戏、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促进幼儿多领域经验的增长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华山镇中心幼儿园)

标签: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