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态:重塑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生态
2023-04-04 13:42:51 来源:教育装备网
1
听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已从“简单应用”走向“深度融合”,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场景已经从应然需求变为必然选择。面对数字化转型趋势,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将数智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标准制定、模式建构、资源整合、机制重组,重塑互为支撑、循环提升的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生态,以此实现全领域贯穿、全周期采集、全过程追踪的系统性评价,进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要素重置:建立层级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目标设定是有效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环节,需要遵循导向性原则构建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厘定课堂评价内容。基于OBE成果导向理论和职业教育办学宗旨,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基础上,根据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基本要素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评价、教学支持、学习成果等评价维度。  丰富评价指标内涵。完善基础性指标,包括学情分析、个体目标、学习能力测评等基础数据。突出过程性指标,涵盖资源访问度、活动参与度、小组研讨实践、个人活动贡献等过程数据。强调成效性指标,包含升学考试、职业技能考试、技能大赛、就业质量等考核数据。  设置指标观测点。将每项评价指标细化成多个可衡量、可达成、易判定的观测点,以此保证评价内容清晰明确、覆盖全面。如,在学习成果指标观测点中,既包括调研报告、方案制定、项目设计等显性学习成果,也包含职业精神养成、职业伦理渗透等隐性学习指标的达成度。基于此,形成“评价维度—指标—观测点”层级式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素从“局部”到“全景”的覆盖。  模式重构:打造交互式数字化教与学课堂数字化信息是数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力支撑。基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数字化过程信息的全面、高效、动态收集。因此,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要从两处着手。  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移动学习、远程协作、虚拟实验室、智能学习空间等为载体,将不同时空教学活动深度联结,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提升认知水平,还为过程数据的智能化采集、教学结果的即时性分析、教学时空的全程化跟踪提供了捷径。教师通过学生资源访问、任务完成、拓展学习等行为的历史数据,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个体需求,调整教学策略,解决共性和个性问题,开展精准教学;学生借助数字平台拓展学习时空,实时交互沟通,纠正认知偏差,完成知识建构、迁移和提升。整个过程数据即为评价的源数据。  推进数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基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源数据的过程性采集,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结合校内外导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客观数据,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根据课型匹配关键质控点。质控点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因此提炼关键质控点时,一要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兼顾不同课型特点,确保质控点的典型性和独特性;二要精准体现各评价指标的内涵,确保质控点的代表性和有效性;三要覆盖该课型的教学各环节,确保质控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依据理论课理论知识培养规律,确立知识目标达成度等质控点;依据理实一体课能力培养规律,确立理实一体化设计等质控点;依据实践课技术技能形成规律,确立专业技能达成度等质控点。其次,科学设置质控点权重。邀请教师代表、企业代表、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代表、领域专家分别为关键质控点设置权重,然后加权平均,最终形成理论课、理实一体课、实践课相应关键质控点的权重。再其次,形成课堂成长画像。数据平台采集分析相应的教学状态数据,形成以师、生为个体,以周、月、学期为周期的过程性报告、增值性报告、结果性报告。针对同一个体教师和学生实施纵向对比,分别形成教学成果增值画像和学习成果增值画像。通过教师教学行为档案和学生学习行为档案,将师生增值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综合评价,推动师生持续改进教与学质量。  载体重组:构建智能化学习资源供给体系课堂教学评价离不开数字化资源的加持。优化智能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实现对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智能感知、实时监控、即时反馈和精准管理。因此,应以“应用+联通”为原则,打造以数字化教辅资源、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各类智慧教学应用场景为主的学习资源供给体系。  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以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资源数字化为目标,推动覆盖各专业(群)、各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多形态数字化资源,推动课程实现从资源建设、授课、实践教学到作业、答疑、教学评价、课程考核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推进智能化管理平台集成。针对校内与校外两个课堂,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教学等管理要求,强化精细化管理,建立服务师生教学的教学管理平台、监控保障学生实习就业质量的实习与就业管理平台、服务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课程教学平台、支撑校内机构网上办公及数据治理的校情分析平台,集成打造以质量为核心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全方位、常态化支撑教育教学,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监控、智能化学情分析和智能化教学绩效评价。  自主研发校本数据中心。统一数据标准,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系统间的衔接贯通,有效链接学生、教师、学校等主体间的数据,形成数据源头即时采集、监测实时分析预警和交流互动立体智能的智慧成效,为课堂评价有效开展创建完整的数据信息链条。  推动教学场景智慧化改造。投资建设智能化实训基地,对传统教学场所升级改造,达到所有教学场景智慧化改造、所有课程线上运行、教学场景网上巡课全覆盖的目标。  机制重立:架构多层次教学评价保障体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系统性工程,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流程,以提升评价效果。  优化评价组织管理。组建多元化课堂质量评价指导委员会,调查、研究和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准备和运行指导。组织学校、技术人员和职能部门建立评价组织机构,夯实主体责任,按工作流程和步骤完成评价相关任务。  建立课堂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学院—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三级教学质量监管机构,建立健全课堂管理制度,实施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测,以“专项督导”“掌上督导”“远程监测”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监测活动。  完善评价信息反馈机制。针对共性化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形成评价结果并及时反馈,汇总整理后作为评价体系改进依据。通过多途径、多平台、多形式的评价应用普及和交流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规范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建立评价改进提升机制。关注评价指标、评价模型、数字化平台的周期性循环优化提升,形成“建、用、评、改”机制。出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以此提升教师参与课堂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内驱动力。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定期组织“教师教学能力达标测试”等提质培优工程,助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作者单位系滨州职业学院)

标签: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