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履行发展教育职责,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抓硬件提升、促内涵发展,努力开创城乡学校各美其美、区域教育美美与共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但在一些地方,乡村学校依旧存在教师老龄化严重、内驱动力不足、人员结构性缺编、教育教学质量和满意度不高等问题。 怎样激励乡村教师坚守乡村学校讲台并保持群体活力,应该成为教育决策者和各级督学高度关注的问题。责任督学在入校督学过程中应注重树立和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发挥引领作用。 作为市级督学,我的责任区里有一所镇街学校,办学规模和条件还可以,但教师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数量少,调动教师队伍积极性一直是校长的一块心病。2022年4月,我在线上督学过程中了解到,该校一名已经勤奋耕耘40载的老教师,虽然暑假就将退休,但工作热情始终不减,依然担任着科学仪器管理员和四个班的科学课教学任务。学生居家学习期间,他全力研究线上教学技术,为此还专门买了一部新的智能手机。了解到他的事迹后,我和校长决定在市教育局的微信公众号上专门刊发一期宣传稿。这位老教师知道后非常感动,说“正因为我快要退休了,所以格外珍惜跟学生们相处的每一天,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很快,以《我一定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为题的官方微信一刊发,就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转发点赞,在校内、县内引发了积极反响,对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起到了一定激励作用。 近年来,乡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但一些地方的乡村教育却没有明显的回暖和提升。由于生源逐年减少,乡村学校内同年级之间的竞争已不存在,教学教研没了氛围,教师工作热情自然大打折扣;学校奖勤没钱没物,罚懒也很难做到有力有效,教师缺乏积极向前的动力和自主发展的愿景。同时,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县(市、区)各镇街、乡村的投入保障有差别,镇街“教管办”一级部门的管理和业务指导能力也薄弱,使乡村学校很难与城区学校各美其美。 为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县级教育部门近年来不断制定实施与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相配套的措施,但还不够“硬”,还没戳到“关键要点”,青年教师进城的趋势仍难改变,乡村教师年龄结构短时间难以优化,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我们的校长和管理层更多还是注重“管”——安排工作、传导压力、督导检查,却忽视了教职工的需求、关切和意见、建议,忽略了构建有温度、有凝聚力的“家”文化。 我认为,借力督学机制、善用责任督学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系列政策的落实。 一是基于需求导向,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前几年的努力已使乡村学校变为小而美、小而优的温馨校园,师生切实受益,但还存在短板。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新的三年或五年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积极改善小学午餐午休和初中学校寄宿等问题,部分家长就不用再舍近求远让孩子去城区寄宿制学校就读。 二是基于动力导向,借助典型激发教师职业幸福感。乡村学校教师有时候很容易满足,一点儿激励肯定、帮扶赋能,甚至能让一个躺平的教师“满血复活”。在一次督学中,我和学校管理层商讨,能不能借鉴上次推荐即将退休的教师事迹的做法,设置一些针对不同年龄、岗位的激励项目,去凝聚人心、激发教师斗志。校长很是赞同,表示会结合校情重新规划一下。正好镇上一家爱心企业为学校设立了“教育基金”,于是学校各奖项的经费有了着落,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便可获得奖励。 三是基于育人导向,提升特色校本课程吸引力。一些乡村学校校长抱怨自己学校师生数量少,组织活动没积极性,很难取得什么成果。其实,乡村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中不乏各方面的能工巧匠,每一位老教师说不定都是我们身边的专家资源。善于用其所长,开发一批特色校本课程,就能让教师“动起来”﹑学生“活起来”、学校“亮起来”。 四是基于评价导向,责任督学要悄悄融入校园。各级责任督学要扑下身子倾听学生心声,搜集教师和家长对学校的意见与建议,用专业能力为学校把脉问诊,精准指导,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检查指导工作”走过场。督学带着情怀,更快速、更便捷地将上级教育部门所拥有的管理、服务、智慧等资源传递到学校,大批偏远、薄弱学校才能受到关注,乡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才会得以激发。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招生考试研究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