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区大中小学协同发力,共谱科学教育“合奏曲”——种子,在这里萌发
2023-01-09 10:51:33 来源:教育装备网
1
听新闻

【开栏的话】


(相关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党的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放在一起进行统筹部署,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被摆在了更加核心的地位。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3年,基层新闻版将聚焦科技和科学教育,每月推出一期集纳式报道,隆重推出“新赛道的教育‘加速’”月度栏目,呈现各省份重点地区与驻地高校深度合作、大中小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典型案例,以飨读者。

深圳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现已集中布局了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包括2所研究型高校。深圳市光明区教育局充分利用区内科研资源集聚优势,打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壁垒,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科学教育,贯通式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大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立交桥”

“小胶质细胞能被什么激活?”“未来我们能自己选择留下什么记忆吗?”在学校邀请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助理研究员林雨晨走进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下称深理工附高),为高一学生带来一节“小胶质细胞”课程。

“我校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丰厚的人才等资源,常态化开设博士课堂,开展学伴计划、科学家讲坛、项目式学习等活动。”深理工附高校长宋如郊介绍,已有28位博士进入学校,给学生分享科学知识或科研成长故事。

光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汉波表示,光明区从区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利用科学城内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资源,主动与区内高校加强联动,搭建与高等教育的对话桥梁。

如何将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链入基础教育中?“我们将大学的教育资源‘下沉’,将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探索出一条从普及到提高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深圳理工大学(筹)筹备办主任、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介绍说,深圳理工大学(筹)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不仅在深理工附高推出博士课堂等普及活动,还开展项目式学习、实习科学家项目,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2022年暑假,深理工附高就有6名学生走进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实验室,与科学家一起做研究。

光明区正与高校共同努力,研发出灵活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创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出一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紧密“耦合”的新路。光明区还与区内两所高校共同建设附属学校,打造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贯通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样本。中大深圳附校由光明区政府和中山大学合力打造,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积极引入大学优质资源,对接中山大学10余个院系3位院士、30余位教授、110余位研究生,增设大学导师、学长导师。学长导师由中山大学学生团队构成,他们走进班级,引领学生开拓视野,已有60名学长导师参与到项目中。

高校家长成为科学教育的“富矿”

“科学的探索源于兴趣,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中大深圳附校学生家长赖林是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教授。他走进学校五年(5)班,为孩子们讲解火箭的原理、结构。课堂上,他与孩子们多次互动,答对问题的小朋友能获得火箭模型。他还带着孩子们一起到操场,动手发射水火箭。

“我们学校毗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每个年级有近50位家长是大学教师、医院职工。”中大深圳附校校长罗灿说,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同心共育”家长讲堂,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随着光明科学城发展和深圳‘北拓’战略按下‘快进键’,一批重大科研机构、企业集中入驻光明科学城。区内不少学生家长为科研工作者、高校研究人员,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富矿’。”黄汉波表示,光明区鼓励学校充分利用家长的科研资源,邀请不同行业的家长走进学校,家校共育形成科学教育的合力。

深理工附高开展家长百家讲坛,拓宽学生科创视野。学校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耳科负责人、家长孙捷,为学生带来一堂人类听觉进化史课程。腾讯数据中心产品总监、家长高江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解数据中心的内涵。

光明区还以“科普光明、科学生活”为主题,开展“家庭趣味科技秀”优秀科普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光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以制作科普视频为驱动任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科普教育观念,与孩子共同提升科学素养”。

打造十五分钟科技学习圈

深理工附高高二学生黄睿蕊与组员,一同来到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在深圳理工大学(筹)生命健康学院研究员路中华等导师指导下,黄睿蕊动手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数据分析,制备乙酸乙酯,完成论文。

“学校周边有深圳理工大学(筹)、深圳科技馆新馆,科技资源丰富,拥有‘15分钟’科技资源学习圈。”宋如郊介绍说,深理工附高利用深圳理工大学(筹)优秀的科学教育师资力量,引导学生走进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开展实习科学家、科技研学活动。

近年来,光明区着力构建学校、社区联动机制,实施“三校一体”特色示范性社区教育工程,营造全民科普氛围。光明区以薯田埔社区、塘家社区、长圳社区、新羌社区四个社区为试点,并选派辖区学校副校长或副园长,到社区学校担任兼职副校长,进一步用好社区教育渠道,拓展科学教育的“新园地”。

中大深圳附校就与新羌社区结对,牵头设置了科普教育类等七大类别课程。学校还利用周边的光明小镇、依波钟表文化博物馆等社区资源,让学生走进科研实验室,开展湿地研究、海绵城市研究等课题研究。

光明科学城拥有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等九大科学装置平台,高新科技企业较多。光明区鼓励中小学联同高校,与企业等单位共建特色科普活动场所、特色科普课程,开创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

深理工附高就创新融入深圳理工大学(筹)的高端资源,正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拟建共享创客实验室。“学校已投入近90万元,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我们正融入高校资源,实行科学家引领、教师指导、学伴计划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英特尔的‘人工智能’等课程本土化、校本化提升,努力培养更多新一代人工智能英才。”宋如郊说。

局长说

科创之花在光明科学城绽放

黄汉波

依托光明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区域背景,深圳市光明区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机制创新、实践路径等方面全面构建中小幼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印发《光明区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纵深推进深圳市唯一科普教育学分制试点区工作,高品位建设光明区少年科学院和6个分院,开展“科创种子教师培养行动”,广泛开展科创赛事、创客节、科技展演和科学考察等各类科创活动,搭建一个又一个科创教育发展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努力创建深圳市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区。

光明教育积极探索“科学+基础教育创新融合”,充分利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深圳湾实验室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资源,打造了“一生五导师”(即学校导师、医生导师、大学导师、学长导师和社会导师)、“脑科学进校园”“博士课堂”“科学家论坛”等一系列科创教育品牌,斩获了一系列国际国内科创赛事最高荣誉,让学子接触顶尖的科学大师、完善的科学创新课程,共享光明科学城专属“成长福利”。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博导说

见物见情见时代

张键

能在开展科研工作、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们分享科研工作的内容、成长中的感受,是我感恩及回馈国家和社会的另一种形式。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我特别关注。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人的完整的实现”,是促进头脑和身体、意志和思想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博士课堂”上,我向学生讲述了团队科研工作内容中的一部分:科研团队与临床医生团队精诚合作近10年,在母子两代代谢性疾病风险预防提前至孕期的机制理论研究、干预工具探索以及零级预防策略的临床推广示范方面,作出许多贡献。我是想告诉学生,科研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也具有不凡意义。我也向学生简单讲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个人成长中的青涩与困扰,旨在告诉学生,科研工作者也是普通人。

博士课堂,理工为基,人文为本;博士课堂,见物见情见时代。博士课堂,是放手去激发孩子的成长内因,唤醒自觉,鼓舞和引导自我成长的源泉;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广大青少年见识科学的一种形式。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记者说

科教两块打火石 擦出创新之光

刘盾

一个区域的基础教育蝶变需要几年?2018年,深圳市教科院时任院长叶文梓告诉我,深圳市光明新区(现光明区)将凭借科技、教育的翅膀,很快发展成为深圳乃至中国的硅谷时,我半信半疑。2020年,我再到这里采访时,光明教育已让我惊艳不已。

在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采访时,像是在历史和未来中穿梭。那时学校在爱华小学这所原村办小学借址办学,狭小的教室、斑驳的墙壁如同光明教育历史的一个横切面。旁边就是正在建设的中大深圳附校新校区,得益于高校与光明区共同开办的办学体制等优势,这所学校成为光明区科教融合的“样板间”之一。

光明教育因何而变?承载光明科学城的使命后,科技就成为光明教育奋力用好的发展变量。光明区教育局与高校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路径,让学生在“创新风口”振翅高飞。

地方如不善用区域内高校等科研院所的优质教育资源,就如同“手捧金饭碗讨饭吃”。高校也应“放低身段”,与区域基础教育协同育人。在科学教育这一重要赛道中,高校与区域应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成就彼此,而不应在相互等待中,错失发展好时机。

(作者系本报记者)

标签: 中山大学 理工大学 基础教育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