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是南通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于1962年。母校已有120年的历史,日久天长,坚苦自立,乐育英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母校培养了158位特级教师,有小学的、幼儿园的,还有中学的,有各个学科的,遍布全国各地,深耕教育,悉心研究,乐于奉献,培养时代新人。他们创造了经验,产生重要影响,犹如星星熠熠闪光,照亮了校园,点燃了课堂,滋养了莘莘学子的心灵,弦歌不辍,为教育改革发展编织了美丽的诗篇。
杏坛谈艺,杏坛怎建?艺又从何来?这套“谈艺录”有个总书名:《师范源头奔涌浪》。南通师范、如皋师范、海门师范等学校,即如今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是校友们发展的源泉,正是特级教师们成长的源头。“源头”与“涌流”道出了源与流、大海与浪花的关系,论证了魏征的文化论断与理论共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流离不开源,流之远须浚其泉源,深厚的源头才有活水滚滚而来。我们这些学子永远不会忘记母校为我们开掘的泉源,为特级教师提供的生命能量。
从教育史上看,中国的师范教育起步虽落后于西方,但后浪追赶着前浪。中国师范教育有自己的体系、教育制度、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被称作教育体系中的“工作母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其实,在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前两年,即1902年,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就在通州创建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张謇对教育体系中各类教育的功能作了阐释:学校犹如一条江河,“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而首句则是“师范启其塞”,意思是师范教育在于开启智慧,去除愚昧,导引各类教育。后来他进一步指出,“普及有本,本在师范”,“教不可无师,师必出于师范”,甚至决心“家可毁,不可败师范”,赤子之心,朗朗可见。通州师范(即今天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全国之先河”,母校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文化源头和生命能量?当然很多很多,如果作个概括,那就是张謇所题的八个字:“道德优美、学术纯粹”。凝练得如此精当、深刻,而且如此美好!教师首先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心灵要高尚,要有崇高感;同时教师要有专业,有学术,有本领,去除功利,克服浮躁、浮华、浮夸之风,追求专业的深厚和学术的精湛。这八个字与南通师范学校的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相呼应,又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相得益彰。所有这一切,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积淀为中国教师优良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了中国教师的精神品格。
歌德说:风格是艺术家所企求的最高境界。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说,风格也是教师,尤其是特级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本“谈艺录”实质谈论的是教学风格。从某种视角看,名师之道是教学风格追求与形成的专业成长之道。所谓“以树的姿态生长”“长成自己的样子”,其实说的是风格的生长;“觅得一眼活泉,蓄得一潭春水,收获一溪新绿,化作一道飞瀑”,说的是风格及其成长的审美表达。教学风格的审美性在“谈艺录”里那么鲜明、那么充分,时时都飞溢出来。
其实,“谈艺录”更是一片思想的丛林。记得两句话:思想是风格的血液,而风格是思想的雕塑。是的,风格的脉管里没有思想血液的流淌,是苍白的、枯涩的,也是无力的、无效的,很可能成为一种面具。思想是风格的命脉,由思想而形成的教学主张,更具独特性,思想独特性凸显了风格的本质特征。特级教师们说,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悟到,“教学应当是人学”,“学科学习,仅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科的价值在于育人,而育人的根本要义在于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成为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教师要为育人“贡献学科的独特力量”。
“谈艺录”之“谈”,绝不是坐而论道,更不是空谈,而是把教学艺术写在现实大地上,把教学风格深植于课堂教学的沃土之中。但是,还需要“谈”。当然,这样的“谈”是反思,是改进,是深度的凝练,是理性的跃升,是一次又一次的“化”,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化境,最后化的是自己。特级教师说得十分透彻,“要在课堂里成长”,“设计课堂也设计自己,发现学生也发现自己,重构教学也重构自己”。而这一切需要“乘着科研的翅膀”,需要“教学创新再出发”,还需要“以儿童的方式”,怀一颗赤子之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来去”之间改变自己、丰盈自己、提升自己。“课比天大”,“从课堂里走出来的专家”,是特级教师的成长密码,是“谈艺录”闪烁的专业价值及其尊严。在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谈艺录”里所叙写的理念、精神、方式、方法都会为我们提供宝贵的资源,源头活水又奔涌在所有教师的课堂里、课程中,激情与勇气还有智慧将充溢在教师心灵。
说到底,“谈艺录”是育人之艺,是育人方案,并将方案转化为教学实践,转化为教学艺术创造活动,因此,“谈艺录”是育人叙事录。母校的源头活水“流”向特级教师、“流”向校友、“流”向所有师范生,而又由校友、特级教师“流”向他们自己的学生,在学生生命里奔涌,激起新的浪花。由此看来,“师范源头奔涌浪”,是一条又一条清澈的溪流,是长江大河,是一片蔚蓝色大海。从中,我们看到育人的主线,汇成育人的主流,涌起朵朵浪花,穿起珍珠般的育人之链。“谈艺录”,道出的不只是情感和艺术,也道出了科学与规律,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美与真善的融通,这正是育人之道。
等闲识得师范源,万紫千红总是春。“谈艺录”为春天献上一簇鲜花,也为自己打开走向未来的大门,那把金钥匙永在把握之中。我们永远感谢母校,感谢师范教育。
(本文系《师范源头奔涌浪——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级教师校友杏坛谈艺录》序言,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标签: 特级教师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