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全面分析判断未来五年重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作出系统安排
2021-12-30 16:38:19 来源:重庆市教委
1
听新闻

12月28日,重庆市教委发布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全面分析判断未来五年重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十四五”时期全市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系统安排。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重庆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与重庆直辖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市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类型和布局结构持续优化,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有效匹配;一批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进入领先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和顶尖水平;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总体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稳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和保障水平全面提高,符合国际国内产业革命、科技创新规律,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化办学水平切实提升,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彰显。到2035年,重庆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总体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市,有力推动重庆基本建成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

1.人才培养规模目标。稳步扩大重庆高等教育规模。到2025年,重庆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120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在学规模10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适应普及化发展阶段的多元、优质高等教育体系更加成熟。

2.人才培养层次目标。着眼于提升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适度提高重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重心。积极扩大研究生规模,适度扩大本科生规模,稳步扩大高职生规模。到2025年,力争新增2—3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3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3所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职业技术大学达到3—5所。

3.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目标。立足重庆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转型升级,合理优化人才培养类别结构。根据高校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未来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变化,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到2025年,理工农医类专业在校生比例提高到60%。

4.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目标。到2025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达到5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800名,本科一流专业达到220门,一流课程达到200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新增1—2个,国家级工程研发平台新增2—3个,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新增5项。

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常住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结构等,确保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重庆市高等教育“十四五”主要目标表

注:表中各项主要指标属性均为预期性。

聚焦七大主要任务

《规划》共四章,立足“总体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方面谋篇布局,聚焦七大主要任务27项重点举措和12个专栏,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务求实效,推动构建重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主要任务一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部分包含3项重点举措: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栏1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快完善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市级“三全育人”示范高校10所,力争入选国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市)。

建设思政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门,市级思政课示范课堂200个;建设市级思政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10个,新建思政课名师工作室5个。

培育建设市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10所,遴选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0门,培育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00名,遴选市级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1000个,培育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000个。

力争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3个,市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0个左右。每所学校至少建立1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力争打造省际共建课程思政资源平台1个,校际共建课程思政资源平台10个。

主要任务二

立足发展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本部分包含4项重点举措:完善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建设高水平院校;合理规划高校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专栏2 高水平院校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整合投入优质资源,全面提升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办学实力和水平,促进提档升级;重点支持一批学科建设基础较好的高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争取一批高校纳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建设计划。支持建设2所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

着力推动10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完成创建工作,新增2—3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

专栏3 高等院校布局生态系统优化

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高校分校区建设。

新增2—3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3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3所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持续推进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长江生态环境学院(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重庆中医药学院、长江音乐学院等建设。

支持符合条件的院校更名为大学,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或职业本科高校。

推进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按程序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支持建设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打造职教师资培养高地。

全面完成独立学院转设工作,持续加强转设高校建设。

专栏4 学科高峰专业高地分类建设

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成260个市级重点学科、50个左右市级一流学科、5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力争5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学科,2—3个学科进入世界顶尖学科;15个以上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新增1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全面优化高校普通本科专业结构,理工农医类专业建设持续加强,相关专业在校生比例提高到60%以上,一批本科专业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力争220个本科专业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改造淘汰一批“灰名单”专业。

主要任务三

聚焦育人本位,构建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本部分包含6项重点举措:持续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加快发展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立交桥;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专栏5 高水平本科教育持续发力

建成13所高水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高校, 50个左右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特色化专业学院,10个左右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持续推进专业认证,通过各类专业认证专业点达到160个左右。

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力争200门一流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教师教育课程”50门。

建设50个左右市级虚拟教研室,力争建成3个左右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50个左右市级基层教学组织,力争建成10个左右国家级基层教学组织。

加强教学成果培育,力争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

专栏6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

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学研究生总人数超过1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以上。

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加强以研究生教材、优质课程、案例库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建设。

设立一批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组织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建设一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强化科研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评价和培训,建设一批研究生导师团队,提升导师队伍指导能力。

专栏7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实施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计划。力争建成4所以上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大学。支持重庆10所国家“双高计划”学校建设。建成2所以上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2个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建设20所(含5所培育)市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和60个高水平专业群。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计划。支持永川建设西部职教基地,开展“产城职创”融合发展试点。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0个。建设一批实体化运作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评选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

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开展国家职教改革省域试点。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培育一批“三全育人”学校,培养一批职教名师,开发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精品课程,建成一批信息化标杆学校。建成一批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专栏8 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汇聚

大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增强人才引育对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发展的支撑度和匹配性。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400名,市级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00个,国家级人才团队25个。

在渝普通本科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学位占比达到42%。

主要任务四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本部分包含3项重点举措: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地。

专栏9 科技创新转化强基增效

推动高校牵头的27个高水平科研机构(项目)全部聚集西部(重庆)科学城。

力争1个大科学装置列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增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新增20个市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成8—10个市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支持高校设立市场化运营的独立实体成果转化运营机构,培育职业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和工程应用研究队伍;探索构建科研、产业、资本三方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

专栏10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新建1—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1—2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培育单位)等哲社科学创新平台。

力争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0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30项左右。

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社科学术期刊3—5种。

主要任务五

发展智慧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效能和水平。本部分包含3项重点举措:强化智慧教育平台支撑;推进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利用智慧教育优化管理。

专栏11 高效能智慧教育融合发展

加快“渝教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级教育数据资源池;支持高校网络环境升级改造,推动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发展。

实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创新示范项目,支持6所左右高校围绕教学基础环境、资源开发应用、校园管理服务等开展探索实践,以示范项目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智慧校园“样板校”,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力争高校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100%,建设高校教师网络应用示范空间100个。

主要任务六

扩大交流合作,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本部分包含4项重点举措:加强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拓展中外人文交流空间;促进“一带一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国内高等教育合作交流。

专栏12 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拓展深化

力争新建20个左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引进5所国内名校大院来渝合作办学。

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吸引世界优秀青年来渝学习,选派一批优秀教学、科研、管理人员赴海外高水平机构访学研修,新增3门非通用语专业,加大涉外法治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推进成渝地区22所高校聚焦60余个优势特色学科合作共建,开展研究生导师互聘、研究生联合培养和科研平台协同建设。

主要任务七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本部分包含4项重点举措: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深化高校治理结构改革;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规划》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督导检查、注重宣传引导四项保障措施,力争使《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确保发展目标顺利实现。12月28日,重庆市教委发布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全面分析判断未来五年重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十四五”时期全市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系统安排。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重庆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与重庆直辖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市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类型和布局结构持续优化,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有效匹配;一批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进入领先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和顶尖水平;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总体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稳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和保障水平全面提高,符合国际国内产业革命、科技创新规律,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化办学水平切实提升,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彰显。到2035年,重庆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总体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市,有力推动重庆基本建成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

1.人才培养规模目标。稳步扩大重庆高等教育规模。到2025年,重庆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120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在学规模10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适应普及化发展阶段的多元、优质高等教育体系更加成熟。

2.人才培养层次目标。着眼于提升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适度提高重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重心。积极扩大研究生规模,适度扩大本科生规模,稳步扩大高职生规模。到2025年,力争新增2—3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3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3所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职业技术大学达到3—5所。

3.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目标。立足重庆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转型升级,合理优化人才培养类别结构。根据高校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未来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变化,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到2025年,理工农医类专业在校生比例提高到60%。

4.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目标。到2025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达到5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800名,本科一流专业达到220门,一流课程达到200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新增1—2个,国家级工程研发平台新增2—3个,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新增5项。

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常住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结构等,确保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重庆市高等教育“十四五”主要目标表

注:表中各项主要指标属性均为预期性。

聚焦七大主要任务

《规划》共四章,立足“总体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方面谋篇布局,聚焦七大主要任务27项重点举措和12个专栏,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务求实效,推动构建重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主要任务一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部分包含3项重点举措: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栏1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快完善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市级“三全育人”示范高校10所,力争入选国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市)。

建设思政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门,市级思政课示范课堂200个;建设市级思政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10个,新建思政课名师工作室5个。

培育建设市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10所,遴选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0门,培育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00名,遴选市级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1000个,培育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000个。

力争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3个,市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0个左右。每所学校至少建立1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力争打造省际共建课程思政资源平台1个,校际共建课程思政资源平台10个。

主要任务二

立足发展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本部分包含4项重点举措:完善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建设高水平院校;合理规划高校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专栏2 高水平院校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整合投入优质资源,全面提升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办学实力和水平,促进提档升级;重点支持一批学科建设基础较好的高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争取一批高校纳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建设计划。支持建设2所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

着力推动10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完成创建工作,新增2—3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

专栏3 高等院校布局生态系统优化

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高校分校区建设。

新增2—3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3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3所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持续推进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长江生态环境学院(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重庆中医药学院、长江音乐学院等建设。

支持符合条件的院校更名为大学,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或职业本科高校。

推进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按程序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支持建设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打造职教师资培养高地。

全面完成独立学院转设工作,持续加强转设高校建设。

专栏4 学科高峰专业高地分类建设

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成260个市级重点学科、50个左右市级一流学科、5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力争5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学科,2—3个学科进入世界顶尖学科;15个以上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新增1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全面优化高校普通本科专业结构,理工农医类专业建设持续加强,相关专业在校生比例提高到60%以上,一批本科专业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力争220个本科专业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改造淘汰一批“灰名单”专业。

主要任务三

聚焦育人本位,构建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本部分包含6项重点举措:持续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加快发展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立交桥;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专栏5 高水平本科教育持续发力

建成13所高水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高校, 50个左右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特色化专业学院,10个左右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持续推进专业认证,通过各类专业认证专业点达到160个左右。

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力争200门一流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教师教育课程”50门。

建设50个左右市级虚拟教研室,力争建成3个左右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50个左右市级基层教学组织,力争建成10个左右国家级基层教学组织。

加强教学成果培育,力争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

专栏6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

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学研究生总人数超过1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以上。

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加强以研究生教材、优质课程、案例库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建设。

设立一批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组织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建设一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强化科研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评价和培训,建设一批研究生导师团队,提升导师队伍指导能力。

专栏7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实施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计划。力争建成4所以上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大学。支持重庆10所国家“双高计划”学校建设。建成2所以上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2个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建设20所(含5所培育)市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和60个高水平专业群。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计划。支持永川建设西部职教基地,开展“产城职创”融合发展试点。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0个。建设一批实体化运作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评选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

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开展国家职教改革省域试点。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培育一批“三全育人”学校,培养一批职教名师,开发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精品课程,建成一批信息化标杆学校。建成一批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专栏8 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汇聚

大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增强人才引育对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发展的支撑度和匹配性。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400名,市级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00个,国家级人才团队25个。

在渝普通本科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学位占比达到42%。

主要任务四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本部分包含3项重点举措: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地。

专栏9 科技创新转化强基增效

推动高校牵头的27个高水平科研机构(项目)全部聚集西部(重庆)科学城。

力争1个大科学装置列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增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新增20个市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成8—10个市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支持高校设立市场化运营的独立实体成果转化运营机构,培育职业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和工程应用研究队伍;探索构建科研、产业、资本三方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

专栏10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新建1—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1—2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培育单位)等哲社科学创新平台。

力争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0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30项左右。

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社科学术期刊3—5种。

主要任务五

发展智慧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效能和水平。本部分包含3项重点举措:强化智慧教育平台支撑;推进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利用智慧教育优化管理。

专栏11 高效能智慧教育融合发展

加快“渝教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级教育数据资源池;支持高校网络环境升级改造,推动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发展。

实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创新示范项目,支持6所左右高校围绕教学基础环境、资源开发应用、校园管理服务等开展探索实践,以示范项目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智慧校园“样板校”,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力争高校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100%,建设高校教师网络应用示范空间100个。

主要任务六

扩大交流合作,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本部分包含4项重点举措:加强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拓展中外人文交流空间;促进“一带一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国内高等教育合作交流。

专栏12 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拓展深化

力争新建20个左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引进5所国内名校大院来渝合作办学。

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吸引世界优秀青年来渝学习,选派一批优秀教学、科研、管理人员赴海外高水平机构访学研修,新增3门非通用语专业,加大涉外法治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推进成渝地区22所高校聚焦60余个优势特色学科合作共建,开展研究生导师互聘、研究生联合培养和科研平台协同建设。

主要任务七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本部分包含4项重点举措: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深化高校治理结构改革;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规划》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督导检查、注重宣传引导四项保障措施,力争使《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确保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