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四个关系”,教育治理主体治理能力提升
2020-10-10 13:24:11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17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那么,五年来这一目标完成情况如何?这一时期教育领域的发展、改革体现出怎样的趋势和变化方向?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郅庭瑾。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记者:“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具体表现为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五方面。您觉得从总体而言这几方面的目标达到了吗?如何理解和评价教育事业的成就在“十三五”总体成就中的地位和作用?

郅庭瑾:我认为从整体而言,“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已经达到了。一是在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增加方面,我国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体系结构不断健全,使得人民群众在一生各个阶段的教育需求都得到更好满足。二是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式也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更加重视内涵建设、注重质的提升。三是在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方面取得的进展十分明显,例如教育精准扶贫通过扶志扶智,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伟大创举。四是在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方面进展令人瞩目,如“双一流”建设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五是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在教育的结构体系方面,近五年来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这对于进一步优化普职关系、完善教育结构体系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之所以在短短五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正是得益于我们坚持了教育优先发展。总的来看,增加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拓展教育选择、扩大教育开放,都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劳动教育成为“育新人”的重要举措

记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每一个从教者需要回答的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提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等具体要求。在改革育人思路、方法和做法层面,这五年的突出成效是什么?

郅庭瑾: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更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前者是教育的目标,后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十三五”以来,我国在改革育人的思路和方法、做法层面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它很早就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中。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在实践层面,由于应试教育等教育内部因素和社会风气等教育外部因素的影响,现实中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更为重视“智育”。因此重申“五育”并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间,我们更加重视劳动教育,这是我们在“育新人”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当前,青少年排斥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一线劳动者的倾向还比较明显地存在,这就更加凸显了我们开展劳动教育、优化劳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记者:“均衡”始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十三五”规划也提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您认为为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和结构的失衡问题,这五年教育改革有哪些重点和亮点,体现了怎样的改革、创新思路?

郅庭瑾: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均衡、不充分现象,我认为可以简单分为三类。一是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均衡,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相对不充分。对此,我国近年来通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等途径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二是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均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不充分。对此,“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大了教育扶贫力度,对“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及其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有力地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三是教育体系结构内部不均衡,特别是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不充分。对此,“十三五”时期,我国持续深化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改革,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改革发展。这些举措,对教育发展更加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大有助益。

优化“四个关系”,教育治理主体治理能力提升

记者: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及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措施。近年来在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各方从教兴教积极性,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方面推出了哪些改革举措?

郅庭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激发各方面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的基本手段。首先,“十三五”期间我国已经启动了教育领域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责任,更好地实现责权匹配。其次,我们在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权责边界进行厘定。再次,“十三五”时期还进一步密切了学校与市场、社会(社区)之间的关系,如通过改革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推动了产学融合,深化了校企合作,还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激发社会参与、支持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最后,还优化了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突出表现为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内部治理制度建设,扩大师生员工对学校治理的参与,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法治化、民主化。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带来了教育治理主体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记者 周世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