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德育课程,让德育“厚”起来
2021-06-09 15:46:48 来源:山东教育报
1
听新闻

“落实德育课程一体化,是化解中小学德育改革难点的关键,是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前提。”在淄博市张店区城中小学,校长边新月这一“德育观”已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

近年来,城中小学以“德育为先,以生为本,育德入心,成德于行”为德育基本思想,致力于念好“厚、实、立、动、连”之“五字诀”,全面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形成了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校本德育课程,让德育“厚”起来

“真是没想到,孩子在家自己洗衣服,还给我洗了一件上衣……”四年级(2)班学生赵依依的妈妈握着班主任的手激动地说。

这是城中小学的学生学习了《城中小学德育读本》之后发生的故事。

据该校教导处主任刘震介绍,德育读本密切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实际,分为《低年级读本》《中高年级读本》;每本读本分别设计10个版块,每个版块又分为“名言导读”“故事浸润”“心灵感悟”等内容,引导学生将学习所得落实到行动上。例如,“感恩”主题中,倡议学生每天“给父母一个拥抱、说一句感谢的话、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六个一”活动,学会感恩父母和他人。课堂上,学生通过登台讲故事、诵读名人名言等方式,结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跟榜样学”“争做文明小明星”等活动,以“修身塑品”。

提到“我们的节日”这个话题时,五年级(4)班学生田昭杰特别兴奋。他不仅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还知道每个节日的渊源、故事和相关诗词。

“传统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

用好了就会发挥其引导人、渗透人、凝聚人的作用。”边新月说,学校开发的《中华传统节日小学生读本》既有对传统节日的介绍,又加强了学生的诵读积累,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注重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所以特别受学生欢迎。

副校长王红告诉记者,学校召集语文教师自编了一套《生肖文化课程》教材,分不同年级分别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如儿歌、故事、成语、谚语、歇后语、古诗等。自2013年起,学校开始推行“生肖课程”寒假特色作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层设计,使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特色作业。

“生肖课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

更是一种信心和力量。”谈起“生肖文化课程”,五年级(1)班学生张轶凡神采飞扬。他告诉记者,在阅读课上,他学习了《诗文中的生肖文化》;美术课上,他用彩泥捏出了十二生肖,用剪纸剪出了十二生肖;在级部“生肖课程”展示舞台上,他还与同学张恒宁合作表演了课本剧《狐假虎威》,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广泛称赞。

“课程的厚度就是德育的厚度!”边新月认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生肖课程”不仅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生肖文化,走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让学生影响和带动了家人,可谓“一举多得”。

校内活动课程,让德育“实”起来

“实践证明,富有创意的多彩活动课程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以看不见的力量滋养学生的精神。”边新月说。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城中小学以“九个好”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做好操、扫好地、走好路、吃好饭、铺好床、说好话”分别安排到9个月中,每月具体践行评比一项内容,让养成教育浸润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天。

据副校长翟大伟介绍,学校还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童心向党,快乐成长”“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活动;利用“毕业季”“开学季”进行仪式教育;建立了以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为主,以经典诵读、硬笔书法赛、读书节项目课程“春之声、夏之趣、秋之韵、冬之舞”、“文化中国”、“走进名著”等年级展示为辅的系列活动,力求“届届有传承,年年有创新”,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序列化和实效性。

经典诵读课程,让民族魂“立”起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每天清晨,城中小学的教室里,都会传出学生们的琅琅诵读声。这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边新月表示,“中华经典诗文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基于此,学校立足学生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实际,开发了《中华经典诵读读本》系列课程,以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师董晓霞告诉记者,经典诵读内容以年级为单位,精心选择适合本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及学生喜欢的阅读书目或诵读内容,并对如何开展作出了具体规划和要求。把晨诵作为学生固定的阅读时间,并将诵读活动纳入校本课时中,以保障经典诵读有序开展。

与此同时,学校还倡导亲子共读,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大赛、亲子共读微视频评选、“晒晒我的小书房”,以及“诵读小明星”“书香家庭”“书香班级”评选等活动,在全校营造出“让经典文化成为校园新风尚”的氛围。

“我感到最开心的是,多年来,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各个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大力支持。”翟大伟告诉记者,每次活动,家长们的参与热情都很高,从宣传、动员到书目的推荐、家长讲堂的举办等都进行精心设计,成为助推经典诵读“入脑、入心、入行”的强大力量。

社会实践课程,让德育“动”起来

“太好了,真是大开眼界!”能去剧院实地看看,一直是五年级(2)班学生李晓雨的一个心愿。这天,在同学爸爸的组织下,她终于如愿以偿了,忍不住开心地欢呼起来。

走进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荣誉室和道具室,李晓雨戴上了一顶雍容华贵的凤冠,观看了录像,还欣赏了五音戏《拐磨子》,并上台跟着演员学动作,真正过了一把五音戏的瘾。

为实现让德育“动”起来的目标,城中小学基于“把整个世界当作教材”的理念,将课堂搬出了校园,延伸到社会,拓展到场馆,通过“游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让德育“动”起来。

贾晓宇是四年级(1)班的学生,也是一个热爱读书、喜欢探索的女孩。在妈妈的帮助下,她组织部分同学走进齐文化博物馆,开启了“齐文化”研学之行。参观结束后,贾晓宇表示,这次研学收获太大了,她要把这次研学记录下来,还要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研学“美篇”,分享到班级群、微信群,供大家欣赏。

边新月说,像这样利用节假日小队组织研学旅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城中小学已成为常态。周末及节假日,每个中队都会自主组织走进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们包饺子、演节目;走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亲身体验民俗文化;走进电视台、交警队、消防队、图书馆、中国课本博物馆……

比如,在“红领巾寻访身边的英雄”活动中,四年级(3)班“向阳光中队”的学生们寻访了84岁的老红军翟维尊,听他讲述了参军经历和抗战故事。

“因为深受触动,我们迅速召开了中队会,共同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红色精神’,于是我们就组织开展了‘我是小交警’志愿服务活动。”中队长王沫研告诉记者。

家校协同课程,让德育“连”起来

“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翟大伟告诉记者。为此,学校编写了《城中小学家长手册》,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学校、网络平台、家庭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家”活动,组织各学科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进行“零距离”沟通……

为实现“假期作业大变脸”,学校以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为原则,每个寒暑期都会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假期实践生活手册》。《手册》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内容,如低年级有“亲子共读”,中年级有不同主题的“小手拉大手”行动,高年级有“国学达人”闯关活动。另外,各个年级还有共有项目,包括“我与爸妈比童年”“红领巾寻访身边的英雄”“我是小小志愿者”“做个体育小达人”“研学旅行,一起行动”等。

与此同时,日常化的“德育作业”更是深受学生喜欢。如“今天我当家”“带着国旗去旅行”“我是文明小义工”“学做一道菜”等,实现了德育向家庭的有效延伸,有效发挥了家长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小学生来说,念好德育课程一体化‘五字诀’的妙处,在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使其成为唤醒学生生命的澎湃力量。”边新月表示。(张桂玲 房媛媛 林宁)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