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
2021-06-02 16:32:30 来源:中国教师报
1
听新闻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是由3所村小合并而来,生源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乡村到城市、从村民到市民——在这些外在环境的快速变化中,如何让学生和家长调整原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习惯是过去生活与教育养成的缩影,也是学生走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学校聚焦学生品德培养,以学生生命成长和社会需要为使命,建构起系统化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乃至整个学校全过程、全方位的努力与渗透,完整化、精细化的课程设计,需要持续性、全面性的过程实施,创新性、激励性的课程评价等综合施力与精耕细作。

整体规划,创新模式。学校对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时间和空间全息性、统整性的规划与整合,坚持养成教育课程化、系列化、校本化、常态化开展。历经6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形成独具特色的养成教育理论、操作体系、考核模式与评价办法。具体体现在“专门课程—生活渗透—课程评价”一体化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中。首先,学校在各个年级开设了系列习惯养成校本课程——《好习惯好未来》,借助专门课程传递良好习惯养成观念,并具体践行之;其次,学校通过学习、生活的浸润熏陶,让学生将好习惯养成于潜移默化之中;最后,学校创新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未来星”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系统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行为表现与习惯、个性情感与体验等。

课程设计,整合策略。学校的习惯课程针对小学生习惯发展与培养的特点,围绕“健康”和“修身”两条主线,包含“学习篇”“生活篇”“行为篇”,将学生的校园生活公共习惯认知、学段习惯体验、基本习惯培养等有机结合。以开学初第一周的习惯课程为引导,以学期中的学习、生活为依托,学校将习惯养成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与感知力学习训练相结合。习惯养成课堂上,学校整合多种学习方式,构建出个人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全班学习的整体化教学策略。学校尝试通过感知力学习训练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内在学习力,再以生活化的情境引入习惯内容,帮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实现自主管理。

课程实施,活跃课堂。每学期初,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开设专门的习惯养成课程,全体学生参与并向家长开放。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基于本班学情,依托习惯教材,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习惯养成课程,比如将“熟视无睹”的日常行为变成情景剧和创意十足的表演。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快乐、认清美丑、分出对错,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意识。不仅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活跃习惯课堂,学校还会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课程评价,护航成长。为了让学生将良好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探索并实施“未来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通过有吸引力又有约束力的评价来敦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认可与激励中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未来星”系列评价体系经过两个阶段:从最初的“代币评价”到关注过程性、增值性的整体评价;从单一的“习惯评价”到关注学生发展的素养评价。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之上,学校将评价体系分成3个维度:学习评价、行为表现、个性发展。评价指标涵盖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素养等多个方面,学生的学力水平、行为表现、个性发展等状况都会在“未来星”APP上可视化呈现,成为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经历的综合记录。学校还基于“习惯成自然”的养成教育哲理,打造从习惯出发、关注学生发展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为学生增添成长动力,引导学生走向未来。

随着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成熟,学校还充分发挥了课程育人、文化传递的社会价值。实践证明,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的发展一脉相连、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学校课程、学校管理发展创新的过程。随着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充满了动力,学校的整体面貌日新月异。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