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熊畈小学师生64年接力为无名烈士扫墓守墓
2021-05-19 11:37: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大别山革命老区,一所只有40余名师生的村小,校园里长眠着32位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

修剪坟茔上的杂草,将碑文、挽联重新描红……每年清明节,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熊畈小学的师生都要到这座无名烈士墓前祭扫,至今已有64年。

这座无名烈士墓,被乡亲们称为“王团长墓”。因为墓中有32位烈士,军衔最高的是“王团长”,他和战友们牺牲于解放前夕的张大包战斗中。墓旁,一棵与学校三层教学楼同高的雪松,枝叶繁茂,树干粗壮,像战士一样挺立校园。

青翠雪松下,熊畈小学校长陈其悟和熊畈村党支部书记熊红方,向记者讲述了烈士墓的由来。

1949年10月5日,在距熊畈村不远的禹王城(今吕王镇)附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战斗打了整整两天。最后时刻,国民党军队凭借地形优势,盘踞在张大包山上。但解放军战士舍生忘死,发起冲锋,最终吹响了胜利号角。

“听老辈们说,王团长就是冲锋的时候,被机枪打烂了胸膛。”熊红方说。

战斗结束后,熊畈村的乡亲们陆续接回了牺牲的王团长和战士们,将他们安葬在村口。因为不知道姓名,墓碑上简单记录着:“王团长及战士们之墓。”

“尽管没有姓名,但烈士们从未被乡亲们忘记。”1957年,熊畈村重新为烈士修建坟墓。1964年,公社出资,修建成现在的烈士墓。

“铭记烈士、致敬英雄,一直是熊畈小学的传统。自建校以来,师生扫墓、守墓,从未断过。”熊畈小学已经退休的老校长熊志德说。

上世纪50年代,熊畈小学在村子北边的“九重屋”中办学。教师们会带着孩子们穿过村中小道,到烈士墓前祭扫。上世纪80年代,学校搬进村里的瓦房教室,扫墓也从未间断。“每到清明,我们都会戴上自己制作的小白花,与老师一起为烈士扫墓。这是熊畈村人共同的记忆。”在村里长大的熊红方说。

1996年,学生渐多,小学迁至村南烈士墓旁的空地上。以烈士墓为中心,北边建起一座三层教学楼,南边是一个长方形的小操场。

从此,一代代师生接力,为烈士守墓。早上一入校门,教师们就带着学生为烈士墓打扫;晚上,学生放学之后,教师们还会再到烈士墓巡视一圈,看看有没有问题。

围绕王团长和他牺牲战友们的故事,熊畈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讲党史、认党旗党徽、给烈士写信,红色教育在山村孩子们心里撒下了红色的种子。他们在给烈士的信中写道:“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把烈士墓当作亲人的墓一样来守护。”一字一句,饱含着孩子们对烈士真挚的情感。

今天的熊畈小学,校园书声琅琅,师生笑语欢声。

“山河已无恙,烈士当铭记。”64年来,熊畈小学一代又一代师生也一直在寻找:这场战斗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王团长是谁,牺牲烈士的名字是什么……然而,因年代久远,资料缺少,一直没有定论。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陈其悟想带着学生们做一件事:通过寻访和向社会征集信息,争取还原那场可歌可泣的战斗——烈士的名字是什么,他们牺牲时年龄有多大,他们的家乡在哪里,亲人一定也在惦念他们吧……

这是一次寻找,也是熊畈小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