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手机不仅影响未成年人身体健康,还危及他们的人身安全
2021-05-12 15:38:23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2021年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指出,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小学阶段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而城市、县镇和农村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1%、12%和17%,中学阶段的情况与之相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未成年人沉迷手机问题,他们有成为未来“被手机耽误的一代”的风险。

手机有“哄孩子”成本低、即时有效等特点,一些缺乏与孩子积极互动交流、用心陪伴的农村家长会不自觉利用这些“优势”,加速了孩子使用手机的低龄化趋势。新冠疫情背景下,手机成为未成年人普遍使用的学习工具,加之私密性好、便携性强、智能化高,使用并沉迷手机的农村未成年人口数量居高不下。

上网玩游戏、刷短视频、网络社交是农村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主要表现形式。手机网游凭借其高刺激性、互动性、娱乐性对农村未成年人形成极大吸引力;手机短视频则凭借猎奇性、娱乐化、迎合个体偏好等特点,消耗着大量农村未成年人的时间;手机通讯成本降低、智能化水平高、私密性良好,满足了未成年人的社交需要。

沉迷手机不仅影响未成年人身体健康,还危及他们的人身安全。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调查发现,超过25%的农村地区寄宿生认为,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是“看电视电影、玩手机或网络游戏等消遣活动”,而这一比例远高于城市寄宿生。《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指出,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8.5%和68.8%。此外,学生因沉迷手机时有撞树、摔落楼梯、发生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事件发生。

沉迷手机还会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学习成绩不同程度地下降,影响其社会性发展,甚至更容易遭遇网络暴力、恶意骚扰、经历“社会性死亡”事件等。2019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创新发展白皮书(2009-2019)》披露,近七成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与近六成的未成年人被害刑事案件都存在未成年人不正常接触网络不良信息的问题。

为防治未成年人沉迷手机,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为进一步促进这一政策落地,有效控制农村未成年人手机沉迷,还要做出更多努力。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相关报告,建议2岁以下幼儿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为防治手机“触网”低龄化,农村家长要有控制幼儿接触电子屏幕的自觉。单位时间内手机使用时间是衡量沉迷手机与否的指标。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指出,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10分钟,年纪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在手机、作业管理问题上,乡村学校要充分发挥应有的力量。

为防治一些网络平台无门槛、庸俗化、低俗化内容危害未成年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内容审查,要求网络平台设置青少年模式,把儿童可以接触的内容进行分类,明确区分游戏、学习、社交等内容;应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网络推送适合未成年人的有吸引力的优秀书籍、电影、电视节目,让更多优秀作品进入农村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家校协同为未成年人提供高质量日常活动与娱乐活动,是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重要措施。农村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要为未成年人提供高质量日常活动与娱乐活动,用更有意义的亲近自然、接触生产、参与社区等活动吸引未成年人,减少未成年人上网时间。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