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分配“大锅饭”,岗位设置“论资排辈”,区域间教师调配难度大,导致“超编缺人”……这些是推进“县管校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近年来制约江苏省丹阳市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
怎样统筹协调,迎难而上,勇敢破题?近日,记者深入丹阳采访,探寻该市系统推进“县管校聘”、重塑教育生态、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的改革故事。
“超编缺人”困局如何破
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多,学校的生源也逐渐增加。生源激增带来的最大难题就是缺师资,学校不得不聘用代课教师。“补充代课教师,虽然短期内缓解了师资压力,但造成学校公共经费不足,影响学校正常发展。”校长宗立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丹阳东部地区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多,部分热点区域学校生源激增,不少学校出现师资缺口。而西部茅山老区的学校随着办学规模逐渐缩小,教师超编。与此同时,由于高考政策及生源的变化,初中学校整体超编,小学普遍缺编,高中扩招后教师紧缺、学科教师不对应。
“如何在全市统筹调配师资,破解‘超编缺人’、苦乐不均的发展困局?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是必然选择。”丹阳市教育局局长张文华说。为此,丹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列为全市重点改革项目,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并以政府、教育部门的名义先后出台21个文件,从编制、岗位、流动等方面综合施策,重构教师资源配置。
丹阳市专门建立“县管校聘”管理微信群,常态化进行“县管校聘”改革交流。同时,多轮次分片召开校长会议,商量每一条政策、探讨每一个细节。
2019年,丹阳市超编学校分流教师352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转岗到小学部170人,调整超编人员522人,减少编外社会用工近400人。2020年,全市跨校交流教师240人。
绩效分配“大锅饭”怎样改
在丹阳市荆林学校校长束双林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荆林学校‘县管校聘’教师岗位竞聘量化考评表”。考评表分职业道德、教学工作、评优评先、教师交流4个板块,总计100分。“这张表把每名教师的绩效工资与量化考评结果挂钩,明确工作量要求、突出工作业绩,确立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激发了教师争优创先的动力。”束双林说。
绩效分配是教师发展的“指挥棒”,也是教育稳定的“压舱石”,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丹阳市教育局通过充分调研,修订了全市教育系统的绩效考核意见,将奖励性绩效和政府考核奖打包进行考核。全市各学段统一编制后,缺编的按缺编人数增加绩效份额,暂时超编的同比例核减绩效份额。同时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工作量,凡工作量不足的同比扣减个人绩效总额。意见实施后,学校教师间绩效工资最大差距超过2万元。
在量化考评实施过程中,丹阳市还根据各学段特点制订量化考评细则,对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量、教育教学实绩等全面考核、细化打分,每学期各校将考核结果公示后上传到教育局教师管理大数据平台。在绩效工资发放上,量化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凡转岗到后勤、教辅岗位的教师绩效一律不得超过60%,凡申请照顾一半工作量的教师绩效一律不得超过50%。
“量化考核是对教师年度工作量完成情况和个人专业提升情况的全面认定,是为‘县管校聘’提供的重要量评依据。”丹阳市吕城中心小学校长庞永红说。
教育改革新局如何形成
“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就要立足‘真改革’,解决‘真问题’。”张文华说。
为构建全市统筹、多元晋升的岗位晋升体系,丹阳市进一步优化职称评审方式,打破“唯论文”倾向,明确量化考评结果运用的鲜明导向,向工作业绩突出、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教师倾斜。量化考评结果在学校排名前20%、推荐为不同层次拔尖人才、获得镇江市级综合荣誉的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免笔试直接进入实绩考核环节。同时,拿出全市5%的岗位用于奖励优秀教师、20%的岗位用于奖励主动交流教师、75%的岗位根据量化考评结果组织教师评审。
在统筹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中,丹阳市还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设定直聘、中层竞聘、班主任竞聘等多形式的竞聘,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适岗竞聘的重要依据。
为解决城乡之间师资不均衡、校际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等问题,2020年4月,丹阳市成立了18个教育集团,初中、小学、幼儿园各6个。通过集团化管理,推进大教研、大培训、大流动,并进一步完善质量考评、教师考评、干部考评等3项考评,实现集团内教学质量共同监测。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按照‘政策精准、操作规范、稳步推进、力求实效’的工作方针,坚持从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进一步巩固成效、扩大成果,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赶的教育发展新局面。”张文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