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小学培训领域可谓快速崛起。2015年,好未来市值不足50亿美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其市值已达429亿美元。2016年,长期以出国留学考试辅导为主的新东方,占比第一的业务也变成了国内中小学培训。
与此同时,在线中小学培训成为投资的风口,一轮又一轮投资涌入,各种辅导班广告频繁在许多重要场合与媒体出现。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00亿元估值的校外辅导机构至少超过了8个。
培训机构的崛起,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引发了舆论热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不乏相关培训机构过度市场化,焦虑营销、过度营销等原因。不过,在对校外培训机构加强治理力度的同时,也需要多反省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校内不适当的减负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好校内的加法,最大程度在校内满足多样化与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培训机构的收入是家长排队交钱“堆”上去的,不是谁命令的。之所以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其“满足”了家长与孩子的教育需求。
各种调查都表明,在不少城市中,中小学生到校外辅导班上课的比例普遍较高,几乎成了“刚需”。这一现象说明校内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其中的核心,就是一刀切的减负政策导致“校内减下去,校外加出来”。
“三点半现象”就是其中的典型。我们希望孩子们学业负担轻一点,少一点,下午3点半全部放学。这样的规定,不仅不能满足一些更高、更多元教育追求的需要,也给家长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下午3点半时仍在上班,家里又无人接送照顾孩子,于是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班成了主要选项之一。一位家长就曾无奈地说:上培训班总比去游戏厅强吧?
减负,是要减去不必要的、多余的负担,而不是都要减、都必须减。不加区别地减负,可能会产生更多问题。要认识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对负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负担首先是一种心理感受:喜欢玩游戏,三天三夜也不会觉得是负担;不喜欢学习,10分钟都是负担。从绝对负担的角度来说,任何对自己有高期望值的人,负担都是重的,这不会因教育制度或者教育理念不同而不同。
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经写过一本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么炼成的》,书的第一章就记录了惠特尼中学一个高三女生有代表性的一天:喝4杯咖啡,睡4个小时,考4.0的GPA。而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女生对自己有非常高的期望和追求。我认识一些在美国最好中学就读的中学生,对他们而言,学习到后半夜再睡觉是家常便饭。但区别是,这些都是孩子们自觉自愿的,没有人逼他们。从绝对负担角度来讲,这些孩子的负担应该超过了大多数中国学生。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没有道理非要规定一些有更高追求的学生只能学多少、禁止多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吃苦耐劳,是自强不息。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给的是鼓励,是多提供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减负。
第二,需要承认一个现实:受国情和文化影响,中国家长普遍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抱有较高期许。这一特点,不完全受教育制度影响。比如,在纽约,伴随华人移民的增多,以当地中考与美国“高考”为核心的辅导班也开始大幅增长,而且主要开设在一些华裔聚居区。
客观来讲,这一特殊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扰,比如容易造成教育功利化等问题,但从积极的角度看,重视教育也是一个良好的文化传统,而且这一追求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因此,对于一些自身有更高期望的家长与孩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负担减下来。一刀切减负的结果,只能是这边减下去,那边加出来。
第三,还需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和需求不同,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减负的过程中,需要筑底,即降低不合理的、过高的基本要求,但不应封顶,否则只能把有更高追求的孩子挤到校外,也不利于国家拔尖人才的培养。
美国公立学校要求普遍较低,甚至会出现较多不及格、不能毕业的现象。但同时,美国的中学里也有“天才班”,也有覆盖全美的“大学先修课程”(AP)。大学先修课程在中学开设,目的就是给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对超纲学、超纲教等严格设限、一刀切的规定,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因此,需要调整校园减负一刀切的做法,让校内教育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的教育追求。如此,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把课外的需求降下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课外辅导班泛滥的现象。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