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学创新教育组织形式,传承千年府学的书院基因
2021-04-14 14:52:37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需求。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努力办好公平优质多样的高中阶段教育,是普通高中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作为区域内的优质高中,必须承担起这一重任。

2016年起,江苏省苏州中学在全校范围内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书院制育人不唯应试,通过开发与现有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书院制校本课程,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注重师生的精神生活,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传承千年府学的书院基因

苏州中学有一个风雅的别称,叫作“千年庭院”。苏州中学的前身,是北宋名相范仲淹于公元1035年创办的苏州府学。历经近千年传承,办学历史未曾中断,校舍地址未曾变迁,左庙右学格局依然,校魂文脉绵续相延,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府学首任教授、北宋教育家胡瑗提倡的“苏湖教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朝廷命名并推广的教学方法,广被后世推崇,对南宋以降“书院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713年江苏巡抚张伯行在苏州府学内增设紫阳书院,其书院格局与治学方式一直传承至今。1904年国学大师罗振玉在此筹组江苏师范学堂新学,1927年,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汪懋祖先生又在此组建苏州中学,拉开了百年新学历程。学校借鉴西方住宿书院导师制的传统,先后聘请了钱穆、吕思勉、吴梅、吕叔湘等知名学者任教,其教育教学模式与书院制有极深的渊源。

在百余年新学过程中,苏州中学不仅以名人掌校、名师执教、名人辈出著称,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质和创新文化氛围:学术性、开放性和自由度。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四大书院将教学与生活空间相融合

与班级授课制相比,书院如同社区,更强调学生间的思想交流与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生活成为求学问道的重要载体。为此,学校重构校园空间,将教学与生活空间相融合,打造独具精神气质与文化底蕴的书院空间。

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做了进一步规划和改造,形成了道山、春雨、碧霞、国际四大书院,分别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艺体素养和国际视野。

学校利用全国少有的庙学一体的校园布局,联结道山亭、图书馆、尊经阁校史馆、府学碑廊,构建了道山书院场馆,取名为“此是桃源”。建设量子馆、梦工场、数理实验场馆,打造春雨书院,使之成为学生的科创之家。升级改造来秀坊、体育馆等,特意把几间旧厂房改造成为“道梦空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不同功用的空间共同构筑成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促进身心健康的碧霞书院,引导学生校园生活“活泼泼地”。国际书院利用和另外一所国际学校比邻而居的状态,构建地球学习村。国际社区里有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学生,除了学生的交流,还有教师、课程和活动的交流。

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更重要的是在校园里成长。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遗迹不仅发挥了各自的功能,还将学生的活动空间构成了一个更为广阔、连续、目标一致的和谐整体。学校改造了多处场馆,通过底层架空、开放式门厅等方式,将教室、操场、庭院、池塘、亭台楼阁以及台阶、坡道、花径等空间要素引入,营造了适合交流的社区感,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公共互动空间。书院场馆的成功构建为书院育人提供了重要保障。

建构丰富灵动的书院课程

高中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还应消除过分看重应试的弊病。与此同时,学生对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合适的教育组织模式,弥补班级授课缺乏灵活性的问题。苏州中学通过书院制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学校以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形成三大领域、六大类的生长型课程体系。道山书院以道山文史课程基地为抓手,构建道山文史课程体系暨道山书院课程群,跨学科、跨学段,打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史哲脉络,融汇东西方人文科学领域,通过丰富的文学、史学和综合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和必备品格。校园整体环境与左庙右学的布局,自然散落在校园各处的府学遗存,各类名家文章著作,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校本资源。

春雨书院结合“数理拔尖学生培养课程基地”、“梦工场——STEAM课程中心”、物理学科创新中心,创设了数理方法、科学实验、STEAM和学科竞赛等课程群。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数理拔尖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等基础课程上,基于挑战,设置了奥赛五科系列课程,基于探究,设置了科学实验课程。梦工场STEAM系列课程依托于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与书院校本选修课程相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发掘兴趣创造环境。梦工场开设菜单式选修课程,兼顾普及与提高、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成为充满想象的开拓者。学校还与北大物理学院建立合作项目,组建物理实验中心,实施大学先修课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未来,书院还将建设一系列院士工作站。

碧霞书院课程重在体育和艺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开拓审美视界。书院开设艺术鉴赏课,开展油画、水墨画、版画等创作及展览;开设音乐剧创作课,开设民族舞、芭蕾、踢踏舞等舞蹈课,组织艺术团队,开展舞蹈排练、管弦乐排演等;开设“动心”课,组织排演心理剧。引导学生参观各类艺术馆博物馆,体验不同艺术门类对话、融合的魅力。

国际书院课程包括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学术英语课程、美国高中特色课程、大学申请指导课程等,采用中外课程融合学习、讨论、演讲、辩论、综合实践活动等,促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团队协作。

书院课程的重构经常呈现三种与众不同的样态:跨界、混搭与穿越。有时碧霞书院的美术课是在舞蹈房里上的,舞蹈课是在教学楼楼道里上的,此为跨界;“动心”课程是混搭的典型,融心理、体育、舞蹈、音乐、美术、戏剧于一体。在道山书院,学生可以穿越到文庙去学《论语》,到沧浪亭去学《浮生六记》,灵动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多元发展。

师生“从游”的书院学习样态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描绘过这样的景象:“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学校书院中呈现的就是这种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学习样态。书院制育人模式倡导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形成了师生“从游”的学习样态,学生书院生活真正实现了“活泼泼地”。

书院提倡以师生互动为前提的导师制。学校为学生配置导师团队,学科教师、班主任和学校管理人员等给予学生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职业导航,学校还为有特殊专长和兴趣的学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特聘导师,导师制授课方式更为灵活。师生交流不拘泥于学科和科目,双方是共同探求学问的志趣相投者。

书院大力提倡学长制,通过学术性组织和团体,让有共同志趣的学生相互砥砺、共同进步。书院强调自我管理和独立探索,要求学生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和科研项目进行深度学习,以研究性学习、自主研修、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主动发展的学习模式。

以书院制改革为抓手,学校在培养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方面有较大突破。近年来,不少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脱颖而出,学校还为北京大学英才班、中国科技大学创新实验班等输送人才。同时,学生在艺术、体育、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领域也都有亮眼表现。通过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学校努力建设“具备对话世界能力的学术型学校”,成就一批学者型、专家型和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学生成为终身的自我教育者。

学校和书院带给学生们的除了知识、能力,更是一种情感归属。书院制育人模式既是对中国古代书院精神的借鉴与弘扬,也是现代中学办学模式的有益补充,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如何由点及面推进实施,如何提高与改进个性化评价方式等难题。其中,最为困难的环节在于怎样将书院制育人模式与现代中学的运行模式有机结合,尽可能减少管理上的叠床架屋。对江苏省苏州中学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而言,仍需要总结经验,继续探索。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