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式招生”反映了“青椒”们的发展困境
2021-04-14 14:50: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领军学生叫我“小邹”就行,如果不喜欢我的研究方向,我可以改;拔尖学生可以直呼我名,具体研究方向可以商量;优秀学生最好是称呼我为“老师”;骨干学生要叫我“老师”……据媒体报道,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邹来泉的招生信息,在网上广为流传。

见惯了中规中矩、枯燥乏味的招生信息,“卑微式招生”让人眼前一亮。与热衷自夸自矜、喜欢自带“美颜”的套路不同,“卑微式招生”风趣幽默的语言既饱含了求贤若渴的热忱,又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提高了表达效力。

当下,不同高校、不同导师受考生欢迎的程度是不同的。作为一则接受调剂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信息,“卑微式招生”折射第一志愿报考邹来泉老师的人数不够。“今年投稿被拒26次”“担心给学生发不起补贴12次”“下决心学英语4次背了单词20个”,有别于生硬冰冷的导师面孔,如此表述让一个有血有肉的“青椒”形象跃然纸上。

不同的高校教师在生活状态上存在着差异。与拥有众多机会和资源的名校名教授相比,普通院校的青年教师还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对考生的吸引力还比较薄弱。在去年9月招募推免硕士研究生的信息中,邹来泉老师也自嘲地表示,“今年各大心理学牛校推免生招生力度极大,大胆猜测我今年招收到推免生的希望渺茫。”犹如一面镜子,“卑微式招生”反映了“青椒”们的发展困境。普通院校青年教师渴望招揽优秀学生,而优秀学生通常更青睐名校名教授,从而导致研招报考冷热不均。

到底是选择名校名教授背靠大树好乘凉,还是选择处于上升期的青年教师互相成全?客观来讲,青年教师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项目和资金、没有那么多论文发表渠道、没有强大的人脉关系帮助学生升学就业,但他们或许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位的“大先生”。从之前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邹来泉是一位潜心教书、全心育人的好老师,能点燃学生们的希望之灯,照亮和温暖学生们前进的道路。

“卑微式招生”并非妄自菲薄、自我矮化,而是勇敢地正视自己的短板与不足。青年教师有招募优秀学生的强烈渴望,也明白自己在激烈的招生争夺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卑微式招生”既体现了诚意,也彰显了青年教师的善意。透过生动有趣的文字符号,“卑微式招生”隐伏着师生关系的转变:在传统观念中,学生与导师是一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导师具有不容挑战的权威与话语权。随着社会变迁,导师与学生之间更加注重师生双方的权利平等、地位均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清晰的权利、责任与义务边界。

在互联网时代,教授走红并非个例。不论是“卑微式招生”的青年教师,还是魔性解读古诗的“网红教授”,抑或经常工作到晚上十点多的“加班院士”,走红的教授们虽然在年龄、职称、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别,却有一些共同点——在价值观念上对教书育人的矢志不渝、坚定不移,有信仰;在工作上尽职尽责、精益求精,讲本分;在表达上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接地气;纯粹、坚韧地做好一件事情,在教书育人的舞台上尽己所能、竭尽全力。这些都让这些“宝藏教授”有了点燃年轻人的能力。一句话,有认同、有热爱、有智慧、有情怀,是网红教师线上线下都受到欢迎和追捧的成功密钥。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