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很重要
2021-03-24 14:33:12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2017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来,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但在实践层面推进并不顺利。本文拟将整本书阅读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个梳理,对在实践领域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做个分析。

如果说上一轮课改因为出现了“模块”的概念而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突出了课程的三维价值,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本轮课改最引起关注的概念是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居首。“学习任务群”强化的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用心体会,我们会发现这里既有一脉相承的语文专业思想,也有教育功能的转化和飞跃,而整本书阅读在兼容上述元素的十八个任务群中具有突出地位。整本书阅读如果不能落地,那语文核心素养就无从谈起了。

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以后,我曾经走访过东、西、中部不同省份的几十所学校,对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阅读情况做过一些调研,形成了一个基本判断,普通高中整本书阅读目前推进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学校有主动发展诉求,有书香校园氛围,有系统规划,有推进策略,有显著成效。这种情况通常都是文化底蕴深厚,校长德高望重,理念先进,师生崇尚文化,行动自觉,比如北京人大附中,上海建平中学、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等。第二种,学校拥有具有影响力的语文名师,他们功底深厚,学识渊博,积极倡导,勇于实践,在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实践上发挥了引领作用,比如上海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江苏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吴泓老师。第三种,学校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没有对师生阅读的具体设计,又缺少语文名师的实践探索和引领,学校尚未形成师生自觉阅读的文化氛围,整本书阅读基本处于各自为战、任其自然的状态。恕我直言,大多数普通高中目前就是第三种状态。

整本书阅读如此重要,却进展缓慢,风声大雨点小,障碍和难点在哪里?

第一,认识难统一。一方观点认为:整本书阅读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全面发展,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另一方认为:读书与做人做事完全是两回事,有的人不读书照样能做成大事,而有的人读了很多书反而成了书呆子,可见整本书阅读意义不大。更多的人则认为:读书固然有益,但在高考的背景下,要进入理想的大学,主要还是要靠分数。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认识,不仅学生和家长不一致,就是校长和教师想法也有分歧,甚至包括语文教师中的一部分,都已经早早地向功利性的教育观举起了白旗。

第二,时间难调整。现在的高中生,考上大学已经不是难事,但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整本书阅读能在学生的应试效率上发挥多大作用?这是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推进整本书阅读,在时间安排上就颇费周折。

第三,效率难保证。退一步说,就算大家统一了认识,将整本书阅读安排进教学计划,读什么?怎么读?还是摆在师生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何在汗牛充栋的文化经典中甄别和取舍,找到自己最需要、最有价值的读物?什么样的书籍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提升修养,在综合素养与应试能力上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读书方法上,怎样读才能汲取精华,怎样读最有效率?如何处理好阅读与考试的关系?怎样化解整本书阅读与其他各学科学习在时间上的矛盾?目前大多数学校还在探索的路上,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有效学习模式。

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推进整本书阅读就只能是“看起来很美”,却无法落地。我们目前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澄清概念,重塑价值,更急需的是在操作层面得到破解,为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行动找到一条出路。

2017年新课标推出之后,在我的主持下,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北京人大附中、上海复旦附中等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60多所重点中学联合开发了整本书阅读推进工程,来自一线的语文名师们,经过两年多的交流与磨合,逐步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语文教学常态轨道,在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建立学生自主阅读机制等方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推进操作系统——《相约经典 走进名著》,附加成果是一套同名的名著导读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共三本,分别涵盖了中国现当代、中国古典和外国总计囊括古今中外100部最杰出的经典著作。我们的期望是:每名学生能从中选择20—30本作为自己中学时代整本书阅读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课外研读,扩大眼界,培养情趣,学会阅读,提升素养。

该书把传统的名著导读精华缩编功能做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将知识性的封闭导读体系变成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开放性阅读体系。我们设法让学生“走进整本书阅读”,并在阅读中养成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有质量的思考习惯,我们的责任不是代替学生的阅读,也不是把我们认为的精华提炼出来,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尝试、去体验、去感悟、去迁移、去创造,甚至去犯错。我们的任务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轨道,并且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

这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问题的设计。比如河北开滦一中郝玲君老师写给《毛泽东诗词》的导语:“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国家领导人可以把古典诗词写得这么具有审美性和艺术性,表现了这么强大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宁波效实中学的马雅玲老师在鲁迅《故事新编》导读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神话传说中的后羿是一个怎样的英雄?鲁迅《奔月》中的后羿与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形象有什么区别?你认为表达了作者什么意图?”上海复旦附中的王召强老师在《海子诗全集》导读中设计的问题是:“海子的浪漫主义不是主观抒情,不是自我陶醉,甚至不是心情、感性和性灵的体现和表达。他的诗与通常的抒情诗歌有很大的不同,诗中的抒情因素不是自我的抒发,而是实体的歌唱。请举一例来说说他是怎样完成‘实体的歌唱’的”……这样的设计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光,也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很重要。恰当的问题设计为学生进入整本书阅读架设了桥梁,激发了兴趣,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如果再加上语文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学校支持,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刷题的关系,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应试能力的融合,整本书阅读就不愁走不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创校校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