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白山市第三中学在校本教研机制上求变创新,努力创设多维校本教研空间,实施“教、学、研”互动,多方面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保持反思常态化,教师才能突破自身成长的藩篱。为此我们给教师搭台子、压担子,帮助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设立不同的专业成长目标,并通过促进部分教师的个体成长推动教师群体的成长。学校在设计各种研修活动时,特别注重促进教师的反思。在创设宽松的研讨氛围的同时,注重个人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在梳理和分析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学校研训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依托江源区开展的名师大讲堂活动,邀请专家讲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策略,并组织多种形式的座谈,启发教师思考教育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对教师撰写的优秀反思文章进行推荐与分享;邀请专家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请专家具体指导相关教师修改自己所写的反思文章;学校成立“教师成长工作室”,鼓励教师写教研札记,引导教师养成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多次组织专题讨论,有效增进了“百家争鸣”的研讨氛围,使教师在反思与研讨过程中获得自信与快乐。
将素养导向作为学科培训切入点
我们将素养导向作为学科培训切入点,通过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师培育站、“青蓝工程”、小组教研等多种教研共同体的组建,长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训活动。在以往“小学生自主合作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基础上,学校依次进行了三种体验式培训:生态课堂小组建设培训、生态课堂导学案编写培训、生态课堂实施培训。这些培训促使教师深入领会高效生态课堂教学的精神实质,抓住关键方法,让课程拓展常态化。教师从每个年级学生的关键能力、评价要点等方面入手,摸清底子,了解学情,学会追踪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初步学会设计和使用导学案,并在组织和指导小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在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时,学校注重扩大覆盖面,通过与专家结对、建立专题项目与课题群落等形式,以团队群带的方式带领新入职教师与年轻教师,引导他们养成探究教育与教学问题的习惯,为其教育生涯打好基础。
“卷入式”教研着重探讨教学实际问题
我校语数教研组尝试以“卷入式”教研形式,以课堂研究为阵地,引导相关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卷入。相关教研组通过“同课异构”(一节课多人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设计)、“阶梯式上课”(每次研讨改进后再请另一位教师上相同的课)等方法,力争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察—反思重构—接力授课—总结提升”的流程设计,把重心落在聚焦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上,让授课教师将教学设计融入“学生课堂学习历程观察表”,并提供给观课教师,观课教师在课堂上随机选择一名学生及该生所在小组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并记录他们的学习全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得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历程,关注学习个体的困惑与生长点,以学生“怎样学”不断反思自己应该“怎样教”。在不同的案例对比中,教师将“学”与“研”融为一体,同时增加了教育敏感与教学经验。
我校还通过年级组、学科组集体备课的形式,引导教师聚焦教学关键事件及问题,以策略为平台、评价为杠杆开展专题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干预—改进信息—总结反思—调整方案”的过程,确保教师的研究专题始终以问题为本。学校还通过编写学科拓展手册、学科质量手册、素养导向的大单元设计等方式,增进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紧密结合。这种基于问题的专题研究,既帮助教师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提高了他们的研究水平,同时还加强了同事间的协作,使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中获得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缩短了他们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的路程。
沙龙研讨碰撞出思想火花
沙龙研讨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力争直面课堂教学问题。课改沙龙活动曾经围绕“如何进行课堂改革、怎样体现课程的有效性以及教师在课改中的困惑和设想”等较为宏观的问题进行探讨。相关教师分享自己的课改收获和经验,畅谈自己课改探索过程中的感想,并交流了各自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解决一些教师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教学瓶颈问题,每次研讨会根据教师成长的需要,设立一些更有针对性也较为微观的研讨主题。如在小学科开展“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专题研讨;针对青年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够的问题,开展“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专题研讨;针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开展“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专题研讨等。在沙龙研讨中各学科教师取长补短,根据自己现实学情与教学状况,研制出适合本班级的课改方案。他们在交流碰撞中获得的教学感悟与思想火花,都成为宝贵的无形资产。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白山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