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大山”
2020-12-15 15:3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
听新闻

“现在在哪里工作呀?辛不辛苦呀?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来我家乡玩啊?如果你有时间来玩,一定要跟我联系。”日前,盐城工学院伯藜支教团成员杨欢裕收到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来自千里之外的一封小学生手写回信。

不久前,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给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知了村的孩子们写了51封信。他们曾在知了小学支教,回校后,一直牵挂着大山里的孩子们。在知了小学,90%的学生是侗族人。

“创观,您好!我是刘玉姐姐,转眼间半年过去了,你还记得我吗?”在村头,孩子们捧着盐城来信,迫不及待地读起来。除了来信,孩子们还收到了支教团寄来的各种小礼物:篮球、足球、羽毛球……这是志愿者们在校园里募捐了1000多元买的。

其实,对这些大学生来说,支教是不小的挑战。

支教团成员、彝族学生陈雪文回忆,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紧张又忐忑”,看到一双双闪着光的眼睛,“那都是渴望知识的眼神,我们的心才渐渐安定下来”。

为深入了解当地孩子的家庭和受教育情况,支教团每年都开展家访调查。在前期准备中,队员们会为支教的目标学校策划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趣味活动。为促进孩子们综合素质发展,课程安排上也进行了个性化设置,加入棋艺、跆拳道、美术等内容,让孩子们寻找兴趣。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在广东、福建打工。很多家庭经济困难,没有能力负担高中学费,导致不少孩子中途辍学。

“在山的那边是海!”支教团成员鼓励孩子们勤奋学习,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在杨欢裕看来,支教或许传递的知识有限,但能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初见时都害羞内敛,熟悉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支教团成员左勋转说。

左勋转也是一个山里长大的苗族姑娘,小时候,她常遇到支教大学生来到学校。“那时就很佩服支教的哥哥姐姐,选择在贫瘠之地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孩子们的梦想。现在,我也成为他们了。”左勋转说。

不仅是左勋转,支教团中很多成员都是从大山里走出,他们深知山区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左勋转的学生中有一对苗族姐妹花,相处一段时间后,她们对支教团成员产生了很深的信赖。“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当一名老师,像哥哥姐姐们一样的老师。”

据了解,2017年,盐城工学院伯藜支教团第一次开启乡村支教道路,项目至今已经延续3年,行程总计超过6000公里,覆盖近20个省份。支教团成员来自彝族、回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已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达500人,募捐学习用具金额总计10万元。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