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来看看“神仙打架”
2020-11-30 11:34:21 来源:腾讯网
1
听新闻

“三周造台计算机” ,“四月肝出路由器”,大二时即修读研究生研讨课,在牛津大学交换时过半课程A或A+……一年一度的“神仙打架”又来了!11月12日,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上演,15位清华“最牛学生”展示成长经历,竞争本科生最高荣誉。除了拔尖的成绩和强大的学习能力,这些学生还展示出广泛的兴趣,并在不同的领域上探索个性化发展之路。

清华自动化系的蔡烨怡学习成绩突出,广泛涉猎交叉学科。三年间,她共有23门课程获得A及以上成绩。进入清华前,她已是两本儿童文学出版物的作者,大学期间,她还修读了汉语言文学第二学士学位,出版长篇校园小说《分享让我更快乐》。

人文和工程视角的融合,令蔡烨怡完成了心率曲线、全唐诗平仄律统计等富于趣味的作品。在基于脑机接口的半机械蜜蜂控制系统研究中,蔡烨怡担任负责人。项目中,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通过外加电极信号,使蜜蜂产生视觉幻象,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能够在半自由态下完成转向、起飞的诱导。最终,这一项目成功获得清华大学第37届挑战杯二等奖。

清华人文学院谢廷玉推研成绩专业第一,曾获一二·九奖学金、英华学者奖学金、人文学院院长奖学金等,在牛津大学交换期间,过半课程取得A或者A+。

谢廷玉曾用八个月时间梳理“塔克-伍德命题”四十余年的争论,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在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发表文章,该文章同时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他还运用抽象的哲学理论分析多彩的现实,在“欧陆思想联萌”公众号发表文章分析转发锦鲤的现象,也针对《后浪》展开对谈;他和同学张瀚文合作撰写的《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发表于光明日报客户端,引发了公众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作为“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实习生,他发表了《晦涩而深刻的满分作文,是怎样误解了哲学》,参与举办本雅明纪念笔谈。

作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超算团队史上的第一位女生队长,张晨昨天早上六点刚刚结束72小时鏖战,带领团队完成了今年的赛事。

张晨成绩优异,推研学分绩排名全系第一,学分绩平均3.8,其中由计算机系和数学系开设的课程全部为4.0。她与团队成员完成了“奋战三星期,造台计算机”的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甚至达成了“四月肝出路由器”的成就。

在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女生专场上,张晨与队友仅用2/3的规定时间就完成了所有赛题,实现清华大学在该竞赛上的首次夺冠。她还以实际需求为工程应用背景,针对“神威·太湖之光”的技术发展开展科研项目,设计了面向国产众核处理器的高效锁,结果也转化成论文发表在了顶级国际期刊。

大一时,清华物理系的陈逸贤就确认了天体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大二时,作为唯一的低年级本科生,陈逸贤勇敢地选择了天文系研究生的专题研讨课程。这门对高年级博士生都充满挑战的课程却被陈逸贤从容地适应下来,做出了水平在全班数一数二的“磁转动不稳定性”调研与综述报告。

除了强大的学习能力,陈逸贤还在课外出征国际公众演讲比赛,赴伦敦与50多个国家的冠军同台演讲,标准的口音不仅让他在比赛中收获了全球六强的荣誉,还让他有能力帮助园子里的同学,为《科技英语视听说》这门课程录制了30余篇课文范读。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一中十余年唯一考入清北的学生,解海鹏的清华园求学历程,是一个“奔跑者的故事”。初入清华,解海鹏并没有在第一次期中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他不想在学习上落后,凌晨五点在阳台预习微积分,提前一小时赶到教室争取前排座位。他直面入学时基础薄弱的事实,反思时间规划、调整时间安排,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大一上学期的成绩在年级第20名。大学三年的成绩稳中有进,最终取得了年级第二的推研成绩。

“他是一位通专融合、有温度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者。”清华老师曹莉如是描述王雷捷。

作为浙江新高考不分文理的第一届高考生和新雅书院高考招收的第二届本科生,王雷捷一直走在文理通识的探索之旅上。

“通识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怀着这样的思考,王雷捷扎身于算法与伦理学的融合领域,探究冰冷算法后鲜活个体的喜怒哀乐。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他深入人工智能公平研究,在具体的案例中理解公平,最终获得“闯世界”计划A级评定,并受导师邀请,于大四继续研究。“正是受益于文理通识的教育,我能够跳脱出算法本身,去认识算法背后热血的人。”王雷捷说。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于1989年设立,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今年是清华特等奖学金评选办法修订后实施的第二年,在以往评选的基础上,学校一方面强调以德为先,引导和培育优良的学风,另一方面也严格评审的流程,充分发挥公示环节的监督作用,希望特等奖学金的获得者,能够充分地体现清华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担当。

在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看来,参与答辩的15位同学都是清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的集中体现,能拥有这样优秀的学生,他感到“由衷的骄傲”。他希望大家关注特等奖学金候选人的学术志趣和成长经历,不要过多关注取得的成绩,要看重特等奖学金的评选导向,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上特等奖学金的答辩舞台只是人生的一小步,追求卓越的脚步不会停歇,希望能从同学们身上看到对学术的热爱、坚持和努力。”过勇这样寄语。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