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位列四书行列,是古代士子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程。
它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宋代,被文人单门抽了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
《大学》一书洋洋洒洒几千字,它的宗旨是什么呢,对人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今天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大学之道
所谓的大学,并不是指高校的那个大学。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博学的意思,另一种则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进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文化知识和礼节,为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胜任不同的事务打基础。
到了十五岁,人就基本成年了,可以称之为大人。
但这个时候,尽管已是大人,却还未必成熟,还应该不断学习。
这就叫大学。
这一阶段,应该学习道德伦理、政治哲学、为人之道等修身利己、涵养正确价值观的学问,为将来梳理高尚的道德情操,走上仕途做准备。
因此,尽管大学一词有两种意思,但细究起来,两层意思其实是相通的。
一个人只有博学了,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然后再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做事情的指导,进而获得一番成绩,干出一番作为。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一个人的认知有多高,他的思想深度就有多深。
毕竟,有高度,才有深度,深度和高度的串联就是境界。
境界高了,思维深了,才能涵养大格局。
这就是大学一词的深层内涵。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之道?
道这个字原本是道路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规律之意。
大学之道,既可以理解为通向大人之学的道路,也可以理解为大学的规律。
但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理解,最后的目标都是儒家的三纲八目。
二、什么是三纲八目
儒学在春秋时期形成一个流派,这个流派所追求的就是三纲八目。
所谓的三纲就是《大学》开篇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概括起来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这三纲既是《大学》一书的主旨内涵,也是儒学教化人的最终目的。
在这个世上,每一件事情都有始有终,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枝末,明白了事情的根本枝末,就非常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这里的事物发展规律,其实指的就是事物的本质。
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人干什么,都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正如电影《教父》所言: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没错。
《教父》电影中的这句台词被无数的人用烂了,但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
这是因为,看到这句话的人,未必能深入理解其中的奥义,这根每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一个曹娥碑的故事:
曹娥是东汉有名的孝女,后来死去,蔡邕为曹娥立碑,上面刻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问当时跟在身边的杨修,你知道这把格斯是什么意思吗?
杨修看了一眼就知道,但曹操却没有让他说出答案,继续行路。
等到走出三十里地的时候,曹操才想起来其中的意思,写出来之后,发现跟杨修理解的一样。曹操感叹自己与杨修的差距,承认自己的才能与杨修差了三十多里地。
这个故事就是说,抓住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工作和生活中看到的,在不同场合,有的人能够顺风顺水,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迷茫混沌。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情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根本不一样。
不在一个段位,就没有可比性。
所谓的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目既是为了达到三纲而设计的,也是儒家学派设计的人生进修阶梯。
如同玄幻小说一样,通过不断的升级,从格物一直升级到平天下。
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不断的求知,而求知的过程就如同玄幻小说中所说的打怪升级捡装备。
三纲八目就是最根本的大学之道。
三、如何运用大学之道
不断学习,提升认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获得知识。学习就是认识万事宛如,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知识。纪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只有博学才能知道的更多,才能在思想上获得深度思考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之后,才能不断的提升境界,放大格局,才会不被一些小事羁绊。在现实当中,有的人习惯于纠结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有的人遇到困难,走不出那个怪圈,这些都是认知程度不够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给自己设立了更大的目标,便不会沉溺于眼前的点点滴滴,不会沉溺于蝇头小利。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倘若坐在井底向上看,看到的只是巴掌大的一片天空。
笃定意念,端正心思。意念这个词很抽象,其实,这个词也可以等同与信念。一个人要干什么事情,总得有一个目标,而要达成这个目标的毅力,就是信念。有了信念还不行,还要心态正。所谓的心态正就是,当一个人为了完成目标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也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措施,有的人困难与挫折便放弃了,不再坚持。有的人看到别人走捷径成功了,也想走捷径。但却没有看到别人走捷径是隐藏背后的力量推动的。腾讯的马化腾不会告诉你,他的父亲是盐田港上市公司董事,腾讯的第一笔投资来自李泽楷,李泽楷与盐田港母公司啥关系无需多说;联想的柳传志不会告诉你他父亲在总行担任副行长等等。
修身养性,平治天下。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没有正确的三观,不会有好的发展前途。但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未必能达到平治天下的目标。其实,平治天下并不是要治理天下。家是最小国,能够把一个小家治理好,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管理家庭和家族,等同于治理国家,方法和理念都是相通。那么,在治理好自己的小家之前,要修身养性,树立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自身都不正,还想去治理家,那简直就是空谈。如果做不到齐家,更谈不上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