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教研机制,助推教师课程改革与创新
2020-09-10 10:19:35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教师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力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加快提升广大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功夫。

加大培训力度,精准提升育人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将课程思政作为三级培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倡导教师全员参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师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进行全员通识教育与培训,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充分精准供给课程思政培训资源,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广大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学会积累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和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点,按需施训,加大不同专业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力度。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分类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引导教师主动挖掘学科知识传授中的思政元素,使教师积极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教研机制,助推教师课程改革与创新

健全课程思政集体教研机制,有利于广大教师打破“单兵作战”的窘境,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见功见效。第一,重视教研室、课程组、工作室等基层教研组织建设,明确基层教研组织的责任主体地位,以教研组织为依托,采用集体备课、听课等形式,充分共享教师之间的优质课程资源,坚持同一学科专业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同行评议。第二,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加强全员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主导,重视跨学科研究与合作,开拓教师的研究视野,强化跨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使课程思政建设能够真正受到全体教师的重视,积极主动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有价值、有前瞻性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课题。第三,加快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示范中心为依托,通过项目研究、带教实践等方式,推动课程思政高效课堂研究,助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破解。

强化教师群体合作,筑牢发展共同体

各地区和高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建以育人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发展共同体,专家团队带头,打造纵横联动的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在实现育人共同体的新发展中促使广大教师达成课程思政的理念共识,全面提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建立健全内部研讨和交流合作制度,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借助网络会议等信息化途径,逐步形成良好课程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基于发展共同体的团队合作模式,分享在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式创新、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课程思政实践经验,通过问题探讨、项目研究等,开辟一条实施有效、资源共享的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提升之路,促进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成效显著提高。

提供多样化支持,强化教师育人自觉

为广大教师提供多样化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才能激发教师自觉育人动力。首先,加快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发挥好咨询、研判、督查、评估、培训、示范、指导、引领等作用,为强化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其他各类资源等财政支持。再次,高校、基金会、媒体等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强化教师育人自觉和能力提升的工作合力。高校间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加强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的交流平台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构建全课程育人环境。

(作者:尚伟伟,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晨晖学者)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