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劳动必修课需要多方合力,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
2020-07-31 15:49:29 来源:中国青年网
1
听新闻

7月15日,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广大师生高度关注。

劳动教育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

2020年暑假来临之际,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初中部C1812班的班主任胡春苗为班里56个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鼓励学生要能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生活技能。“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学会劳动是孩子们学会承担责任的第一步。”胡春苗在家长群里结合实例分享看法,开设家务打卡活动,带领家长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与劳动重要的价值。

在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一直将劳动课设置为学生必修课。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划分农作园用地,学生将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等课程所学用于田间,开展生产劳动。吴婕是农学专业2018级学生,从小没有接触过农活的她,现在已经深深被这门专业所吸引。“今年,我成功种植出马铃薯、甘薯、玉米、棉花、藜麦作物。”吴婕高兴地说。她表示,在劳动时收获颇多,自己不仅仅能见证作物的生长过程,还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实操能力,更能在将来下乡服务基层农业积累经验。

“整理自己房间,收拾厨房卫生,帮忙扫地拖地……”桂林市榕湖小学三年级的张王梓,从小就树立起劳动的意识,这离不开母亲王琳的细心教导。在王琳看来,劳动的意义不单体现在体力方面,更体现在做人方面。她希望张王梓成长为一名动手能力强、行动力强、乐于助人的男生。“当他人需要帮助时,我希望他是最先举手的那一个。”王琳说。当了解到《指导纲要》后,她对此表示大力支持,并认为要在家中营造劳动氛围,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设置一个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目标,培养孩子集体感和责任感。

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出现的困难

尽管有很多家长对于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给予支持,可仍存在着不少质疑之声。

“现在的孩子,课程压力很大,还是尽量多花时间在学习上。”家住广州的张奶奶说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部分家长认为,参加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习,学生应该集中精力学习和备考。

就读于广州智海小学的四年级学生胡萱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故事。自己主动为家里洗碗,但被家长吐槽洗不干净,于是被父母赶回了书房读书。她的父母解释说,因为孩子的“业务能力”难以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有时候家长还需要重新做一遍,不如自己做,让孩子要求专心专意学习。

此外,在许多“4+2+1”家庭结构模式下,长辈对独生子女十分溺爱,生怕孩子受累,往往替代和包办了孩子应该从事的劳动,使得他们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也就更加淡漠了。

在落后偏远地区,一些老师也对开设“劳动必修课”提出担忧。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第三中学美术老师魏建峰表示,高分成为许多学生升学最主要的门槛,不少学校仍然存在着主课挤占副课的现象,即使劳动课成为必修课也可能会面临这种困境。同时,学校在人力资源和基础实施上都有所欠缺,实施力度可能不足。

设置劳动必修课需要多方合力

根据《指导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

与此同时,以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五个时段对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划分,并设置不同时长要求。从“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条途径展开劳动教育。

为了增加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同的学校设置了各有特色综合实践课,实践内容因学校而异。据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学2018级学生陈妍介绍,学院会根据专业设置,错开时间在一学年开展为期两次劳动课程,前往学校各地清洁卫生,学生完成工作后可以获得两个学分,这样既可以保持校园清洁,也能培养学生讲卫生、爱劳动的意识。

“我更希望走出校外,结合公益活动开展劳动。”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2018级学生滕丰羊建议,在校内可以学习劳动教育理论,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安排劳动实践。王琳对此也表示,劳动的意义应该更广泛,多开设需要团队协作的活动,使劳动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融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

事实上,多数受访者对劳动教育表示赞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17级学生肖丽结合自己在劳动的感受,认为劳动还可以解压、释放压力、培养获得感等。

在推进劳动必修课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阻碍,这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降低孩子们的惰性?学校如何在升学压力下开设劳动课程?社会如何营造“劳动光荣”的意识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正如陈妍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要推进劳动必修课顺利实施,光学校的培养意识是不够的,家庭、社会都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大环境好才能培养好孩子的劳动意识”。(记者 宋静 通讯员 刘迎彬 郭泓杉)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