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省长兴县小浦镇开展法治教育“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活动,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描绘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不久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如何理解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决胜全面小康的现实意义?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林乾教授接受本刊专访,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嘉宾简介:林乾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法治的国家
问: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您认为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决胜全面小康、推进更高质量的“中国之治”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林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涵盖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14亿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告别以往分步实施、单行民法的里程碑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高度体现。作为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突出彰显了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完善法治的重要法律保障。
小康,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幸福生活、美好世界的追求。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节点,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意义重大。
一方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多少代中国人持续奋斗的结果,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我们需要倍加珍惜。古今中外的经验表明,一项重大的成果,必须以法律来维护、保障,才有更坚实的基础,才能最终走出“其兴亦勃焉,其亡亦忽焉”的历史循环。
另一方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中国社会即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想要在保护、发展广大人民利益的同时,构建健康、稳定、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从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那么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可谓恰逢其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涵盖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社会稳定、生态友好等众多方面,法治状况也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一方面,法治本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经济、文化这些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良法”才能保证“善治”。没有法治的保障,“中国之治”的大厦就失去了重要根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法治国家。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以良法为引领加强法治建设,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和谐有序,让法治精神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法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依法防控发挥着重要作用
问:在这次应对疫情过程中,依法防控是一个关键词。您如何理解“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林乾:这次的突发疫情,给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如果不能有效、及时控制,不仅会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也会干扰国家整体战略的部署和实现。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要想有效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就要依靠法治的保障。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实践证明,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依法防控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法律可以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基础,有关部门可以在法律的授权下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全力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委即时发布2020年第1号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各级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就可以依法采取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等系列防控措施,共同预防和控制疫情的传播。
此外,针对突发事件,预先设立法律规则,可以为以后应对该类事件提供科学方案。比如,鉴于疫情在世界各地的蔓延,以及常态化防控的要求,即将实施的民法典适时增加相关内容。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因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应当返还被征用人。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当然,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不仅体现在立法方面,还要在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一起发力。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法治原则,按照法律的基本精神及相关规定采取相关措施手段,科学有效地做好疫情应对工作。
把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价值期待和利益诉求纳入法治化轨道
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既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又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林乾:各个国家由于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具备了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道路,而政治、经济、社会等这些基本制度又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确定。
就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总结新中国七十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同时,它又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吸收借鉴了西方法律文明的优秀成果,具有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鲜明特征。
就宏观层面而言,我们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同时,又特别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并举,这本身就是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政治理念。我们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就具体的法律而言,比如民法典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婚姻家庭编有一条“倡导性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此外,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重视“人民性”,是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以保障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导向的法律体系。
问: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林乾: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方面,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而各个国家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公平正义的内涵又有所不同。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本身就是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集中体现。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社会的公平正义必然会有更多的期待、更高的要求。而社会公平正义的进一步强化,必须通过法治建设来保障。《决定》特别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公平正义对法治建设的新要求。
在此,要特别注重发挥法治对社会价值评判的导向功能,把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期待和利益诉求,纳入法治化轨道。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律保障。